|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合肥“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 合肥昂首阔步迈向“特大城”时代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合肥“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 合肥昂首阔步迈向“特大城”时代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1/27 23:43:1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1月26日上午,《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伴随2011年新春的脚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宏大开局,在合肥,一个新词汇——“区域性特大城市”,不经意间在各种场合以越来越高的频率被提及。连日来,记者先后深入部分市民,专访了合肥市发改委、规划局主要负责人,邀谈了省社科界知名专家,在他们共同、细致和充满深情的表述中,一个未来五到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大合肥景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从“双城记”到“逃离纽约”

      28岁的靳伟是地道上海人,毕业后却放弃了定居上海的计划,表面看起来是为了合肥女友,实际上,小靳说他还是愿意永远生活在合肥这样的二线城市,“空气好,物价低,生活成本与上海相比不知便宜多少!”为了父母,尚未成家的他还在上演“双城记”,合肥与上海两地跑着,靳伟说,有他这样想法的上海人还不少。省政协常委、省社科联知名学者程必定接受采访时称,这种现象是经济发展之必然规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很多国家都开始把发展的重点向二线城市转移,而由于环境压力和生产生活成本的上升,一些大企业和居民纷纷离开一线城市,正如纽约《太阳报》曾经关于“逃离纽约”现象的描述与报道。“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二线城市都承载着未来发展的重任,拓展着国家上升的空间。合肥近年来的发展改善了环境,增强了实力,成为被大公司看好的正在崛起的二线城市。”

      踩准生产力布局的鼓点

      程必定认为把合肥这样的城市未来定位更高更大,乃“时也,势也,具有必然性”!具体到前文提到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概念,对合肥,它究竟何时发端?公开报道显示,那是去年9月19日,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第一次提到“合肥要放眼全国,努力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这是首次明确合肥在未来新时期内的战略发展定位。程必定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当放在全国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判断。“省委讲话”之后仅半个月,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就在《中国发展报告2010》首发式上,对“十二五”期间及今后全国区域发展的大格局做了清晰的概括,江淮地区首次被列入全国重点发展的8大城市群当中,而众所周知,合肥是江淮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因此“在全国最新的生产力布局中,合肥承担起重要的战略功能,向区域性特大城市新跨越就具有了必然性”。

      成为区域内吸引力中心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堪当区域性特大城市?首要的是经济总量、城市建成区规模要足够大,王厚亮认为,常住人口要足以达到一定规模,这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此外,还要在相当的区域内成为一个吸引力中心,“不应该仅仅限于安徽,它应该包括全省和省外周边的地区,他们都可到合肥来办事居住,工业和服务业等都往合肥寻求发展机会。”合肥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中心,就如美国中部、五大湖边的“芝加哥”,至于合肥经济圈,应该是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本体,王厚亮总结说,“区域性特大城市,我的理解就是以合肥为核心,以合肥经济圈为主体,带动全省,辐射安徽省周边相关地区的这样一个立足中部、连接传统华东地区、且影响全国的特大城市!”“它应该是现代化滨湖大城市自然、合理和有机的提升。”说到两者之间的关系,王厚亮强调,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区域性特大城市提供了基础和成功的实践,探索并厘定了成功的路径,它也恰恰验证了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这种更加开放思路的正确性,“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省委省政府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也是对生产力新的解放,它与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

      实现从滨湖到通江之梦

      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在解读时更加具体可触,“市域人口达到700万,城镇化率76%,"141"范围人口达到500万,市区达到410平方公里,从而为远景建设1000万人口区域特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石。”为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王爱华设想几个工作着力点,其一是推动全域内的城乡统筹发展,构建新城镇发展体系;其二是推动区域合作发展,构筑合肥经济圈城市群,着力推进以合巢、合淮、合六与合桐为主体的四向一体化发展进程和环巢湖生态产业经济圈的形成,形成由一个特大城(合肥)、四个大城(六安、淮南、巢湖和桐城)及若干中小城构筑的城市群空间整体格局;其三,推动合肥由“滨湖”向通江达海跨越,着力规划和实施一批大工程,如谋建好合肥长江港-郑蒲深水港、共建沿江临港工业园,启动合肥经济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建设圈内五市的城市快速路等。

      本土风情将进一步弘扬

     “等到区域性特大城市建成的那一天,合肥本土的风情会得到进一步弘扬,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会明显增强。”王厚亮乐见那一天的到来,届时肥西老母鸡就不仅仅是肥西的了,而是全国的老母鸡,包公祠也将越来越为南来北往的客人津津乐道,徽商银行也将像浦发行一样愈益成为全国性大银行。“但如果不积极主动适应特大城市时代的到来,解放思想,自立自强,我想肯定会有一批本土企业在更激烈的竞争中消失,反之,像金满楼、大富豪、梦都这样的本土企业也会随着合肥影响力在扩大,在更大区域内开更多店,赚更多钱!”“环境造人!”王厚亮说,在将来特大城市时代,相信更多合肥人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那时“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很土”!当然,“人的提升是个长期过程,别指望一蹴而就”。    

(朱 杲 俞 霆)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