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门槛,翻开“十二五”首页之时,“合肥经济圈”再度成为热词。这不仅因为它承载着圈内城市跨越崛起的光荣与梦想,更多在于它迎头赶上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洪流。
作为“4+1”架构之一的淮南,抓住这一历史赋予的机遇,顺势而为、借梯登高,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如何用活“合肥经济圈”这块“金字招牌”。
借势“合肥经济圈”,在定位上找准坐标。城市学家认为,两座相邻城市犹如两块巨大的磁铁,如果一座城市大而另一座城市小,其结局有三种:一是融合,最后实现双赢。二是疏离,其结果是成为“大树底下的小树”,被大树的阴影遮掩,从而失去自我。三是抗衡,结局是“两败俱伤”。这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已经不乏前车之鉴,比如京津与沪宁。今天,淮南更应借势“合肥经济圈”这块“金字招牌”,实现与省会城市合肥的融合,实现与圈内城市的联手,站上安徽区域发展格局划分的有利位置,找准定位,画定坐标,抢占制高点,朝着既定目标大踏步向前。
借力“合肥经济圈”,在“强核”机遇上主动作为。以城市群为框架的都市经济圈,基本上都要历经“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五个阶段。“强核”,是经济圈存在的前提。所谓“强核”,就是每一个经济圈都会有一个强大的核心城市,在经济圈形成发展过程中,“强核”是至关重要一步,也是经济圈最终形成并发挥作用前的“发展准备”。一旦“强核”成型,则产业分工基本完成。换句话讲,产业分工与“强核”同步。综合判断,“合肥经济圈”目前仍处于“强核”阶段。这也意味着,“合肥经济圈”还没有真正到产业分工之时。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阶段,我们应当抢抓“强核”机遇,做好产业布局的大文章,做大做强淮南优势产业,为下一步圈内城市之间产业分工赢得话语权、主动权,最终赢得发展权。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作者雅各布斯写道,“一个城市,它承载了创造者的梦想、渴望和骄傲。”手握“合肥经济圈”这块“金字招牌”,不仅仅要用活,更要不争论、不犹疑、不懈怠。当机遇的“鸭子”划过天际,就应当果断举枪击发。告知春天的讯息,向来都是绽开的第一束花蕊;丈量春天的距离,从来都是用脚步完成。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