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走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了解淮楚文化
地名作为“历史记忆的活化石”,通过独特的稳定性与符号性,凝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成为解码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学者普遍认为,地名蕴含着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
在淮南,“郢”就是较为普遍而又十分独特的存在,几乎每一位来到淮南的异乡人,在问及地名时,总会有这样的疑惑:“淮南怎么有这么多地方叫‘郢’?这个字好奇怪,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现代汉语词典》对“郢”的解释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北。百度词条介绍“郢”为古地名,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漫长岁月里楚国多次迁移都邑,而深恋故土的楚人每次迁都后,往往仍将新都邑称作“郢”。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为避秦军威胁,在春申君黄歇建议下将都城迁至寿春。此次迁都延续了18年,历经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四代君王。淮楚大地成为楚国最后的政治文化中心,大批的楚国贵族与平民迁居淮河流域,形成楚人聚集区。楚亡后,其遗民为纪念故国,将聚居地命名为“郢”,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
这一地名延续千年,如今在淮南依然大量存在,且多以姓氏加“郢”构成,或附加“孜”等词,体现出方言习惯与家族聚居的特征,如李郢孜、夏郢孜、谢大郢孜、胡郢孜、柏郢孜等。其中,尤以李郢孜最为突出,它是谢家集区文化名镇,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墓、赖山清真寺、清末卫戍海防名将杨歧珍墓等。
若以李郢孜镇为圆心,向四周扩展,周边25公里范围内即囊括了寿州古城、武王墩墓、李三孤堆等历史文化遗迹。学界考古认为,武王墩墓为楚考烈王墓、李三孤堆为楚幽王墓,沿着含有“郢”字的地名驾车游走,走马观花一两日即可探访完楚国最后的文化核心区。
此刻,作为地名的“郢”便具象化了。穿越千年,词条中关于都城的释义,楚人的乡愁,无不因“郢”而跃然眼前,变得可视、可想、可感。众多以“郢”为名的镇村社区,也因“郢”的存在,镌刻着楚国的文化基因。通过延存千年的“郢”,我们可以窥见那个鼎盛时期疆域覆盖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四川等省的诸侯国,其文化的传承力与穿透力何其强大,绵延千年依然固存犹新。
专家认为,淮南地区“郢”地名密集分布的现象,本质上是楚文明“基因库”的地理显影,“郢”其实是楚文明在江淮流域的“文化锚点”。淮南作为楚国最后的政治中心,其厚重文化仍有待更深入的挖掘。
(记者 苏国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