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二十八宿的度数
二十八宿度数与太阳黄经位置:二十八宿各宿的度数,与二十四节气的黄经值,构成严格的对应关系。例如,夏至时太阳黄经90°,对应参宿4.75度。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八宿度数:角宿:12度。亢宿:9度。氐宿:15度。房宿:5度。心宿:5度。尾宿:18度。箕宿:11度。斗宿:26度。牛宿:8度。女宿:12度。虚宿:10度。危宿:17度。室宿:16度。壁宿:9度。奎宿:16度。娄宿:12度。胃宿:14度。昴宿:11度。毕宿:16度。觜宿:2度。参宿:9度。井宿:33度。鬼宿:4度。柳宿:15度。星宿:7度。张宿:18度。翼宿:18度。轸宿:17度。共3651/4度。
5.候气法:十二音律与二十四节气《后汉书·律历志》: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气声共振的测定方法是:在一个三重的布满缇色布幔的室内,按方位设置律管,在律管末端放置苇膜烧成的轻灰。随着季节的变化,放置于不同律管中的轻灰,将为节气所动而飞扬。这种“候气”所用的律管也叫“律钟”。
《淮南子》中把十二音律、管长、上下相生,同干支、节气、阴阳、月份(夏历)、时日等,密切结合。
《天文训》:“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又,《天文训》:“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
6.观测天象和计算时间的仪器
完成《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制作,除了利用八尺圭表观测日影、配置候气实验室之外,还需要观测天象的仪器浑仪、准确计算时间的仪器漏壶等。
①漏壶
西汉时期出土的漏壶,已经多次发现。1958年陕西省兴平县砖厂出土铜漏壶,属于西汉中期青铜器文物,现藏陕西省咸阳市茂陵博物馆。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西汉中山
靖王刘胜墓)出土青铜漏壶,为西汉河平二年(前27年)铸造,属于泄水沉箭式计时器具,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漏壶计时,约有3500多年的历史,广泛用于国家、民间计时和军事战争,古代又叫“水钟”“刻漏”等。《隋书·天文志·漏刻》记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古代计时器,分为100刻,每刻相当现今15分钟。型式多种多样,计时原理基本相同。《淮南子》二十四节纪年法的精准计时,漏壶是最重要的计时仪器。
②浑仪
浑仪是古代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主要仪器,它是根据浑天说的宇宙论的原理设计的。用来观测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宿等恒星、行星等的运行和度数等。
浑仪的起源很早。《尚书·舜典》中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孔安国传:“璿,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唐初孔颖达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簫,运玑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汉代以后,就叫浑天仪。一说,璿玑,指北极星。玉衡,指北斗星。
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于崇台,以候垂象者,则古之玑衡也。”他也认为就是浑仪。
研制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必须用浑仪观测天象,刘安和门客已经使用了浑仪。《淮南子·脩务训》中记载:“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泰族训》:“县法立仪,必原起本末。”动词“设”“立”的“仪”是什么?《后汉书·张衡传》:“作浑天仪。”
35年后,汉武帝下令颁行太初历,征召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也曾作“浑仪”。(明)孙瑴编《古微书》:“李淳风上言:汉落下闳作浑仪,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史记·律书》索隐:“《益部耆旧传》云:‘闳字公长,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
浑仪,一般是由地平圈、子午圈、四游环、二至环、赤道圈、黄道圈、二分环、窥管等组成。
《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创新意义在于:
其一,《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依据,就是把古代天文、历法、数学和音律等四大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观察、推定、计算、验证等完整的科学程序,建立了严密而又永恒的阴阳合历的时间制度,从而使淮南王刘安和三千门客的伟大科研成果,大白于天下。
其二,《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价值,就是彻底终结了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吕氏春秋》成书之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秦朝、楚汉、西汉前期通行137年的颛顼历,创立了全新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从《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到《汉书·律历志》《清史稿·时宪志》的2160多年间,被历代官方所继承,成为国家治理、农业经济、生态安全、生存发展、民俗节庆等的基本法规之一。
其三,《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地形训》等,构建了完整的“天-地-人”体系。阴(冬至)阳(夏至)消长,生生不息。北斗、日月,循环往复。年月日时,精准计时。《要略》中说:“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可以说,《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认识论和宇宙观。
其四,《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厘清了诸多失误。①“冬至”为第一节气。从汉武帝太初历(前104年)规定“夏历→正月→立春”之后,学界、民间、媒体认为“立春”是第一节气,这是误解。“冬至”“子”时,日、月“合朔”,计时开始。②“惊蛰”为第六节气。考证了西汉刘歆《三统历》把“惊蛰”排在“立春”之后的失误。③七十二候的5处失察。如“雉入大水化为蜃”等。纠正了从《大戴礼记·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古代文献沿袭已久的错误记载。
其五,第一次提出了《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概念,构建了天文观测、数学推算、科学验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独立纪年法体系,建立起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形成了“观象授时”的动态平衡,重构了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属性、科学机制及文化哲学,填补了中国古代历法研究史上的空白。
(陈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