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楚文化 > 中国哲学史上的璀璨之星“二十四节气”(上)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中国哲学史上的璀璨之星“二十四节气”(上)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9/30 10:32: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哲学史上的璀璨之星“二十四节气”(上)
——阐述了“天人合一”内在发展规律

《淮南子》扬汉初“诸子百家”之长,是多元文化融合一体的光辉典范,但它又归旨于楚文化的“道”。《淮南子》既承载了楚文化最后精华的“道家思想”,是楚文化在汉初帝国体制下的哲学结晶,又深刻体现了楚文化在汉初的复兴与创新,是汉初“道家”新思维“淮楚文化”的新崛起。

西汉初年,继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以后的几代帝王皆以秦亡教训为戒,奉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为治国方略,结果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思想活跃、文化繁荣,史称“文景之治”。此时,推动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天文、地理、气象等农学科学精神得以彰显。

“二十四节气”恰逢盛世,它根植于中国土壤,接中国地气,是古代先民先哲对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逐步认识所形成的完整科学知识体系,是对自然天象与人的关系的辩证思维,是《淮南子》中闪耀着中国哲学精神的科技之星。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及其它外国哲学区别的重点就在于中国古代哲学更注重研究天、地、人三者的关系,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欣赏“天人合一”的境界,归根结底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所以,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构成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这不仅凸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伦理色彩,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善于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整体内在规律加以探究的理论特色,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

《淮南子》作为一部阐述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巨著,其目的是为了规范道德,安排人世之事。向上考察天道的变化规律,向下研究大地的万事万物,在中间去把许多道理贯通起来。因此,全书正文二十篇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而《淮南子·天文训》篇章的要义,主要是论述如何协调阴阳二气,理顺日月运行的规律;掌握季节变化,排列星辰运行顺序,规避忌讳和灾祸的发生;顺从天时,效法太白、辰星、荧惑、岁星、镇星这五星之神的活动规则,使人们能够尊奉天道、顺应自然,而不会扰乱它的正常规律。所以,《淮南子》在它的自序《淮南子·要略》中说:“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这意思是:《淮南子》写完这二十卷篇章,天地之间的道理已探究清了,人世间的诸事全都关联上了,帝王统治天下的方法也已完备了。

由此可见,《淮南子》绝不是孤立地提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淮南子·天文训》篇章中闪烁伟大哲学思想光辉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站在它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巅,集古代科技和哲学思想之大成,第一次从朴素辩证法宇宙观和自然观的角度,科学、完整地研究出“二十四节气”,集中概括了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季节交替、时令顺序、农业气象和物候变化,并把它纳入自己思想体系的宇宙论、自然论、“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范畴,形成新道家思想,实现了承先启后,理论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淮南子》在《天文训》《时则训》这两个篇章中从北斗运行、月亮运行、太阳运行、二十八宿度数、十二律长度和十二月令这六个方面与“二十四节气”的内在关系入手,探究出“二十四节气”变化发展和回归的规律,为“二十四节气”的最后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北斗的运行方向,是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标准。北斗的运行,同月亮、太阳、五星、二十八宿相配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历法、天象体系。“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从事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十四节气”以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视阈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整体内在规律出发,去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在自然规律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追求人类在自然面前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的“天人和谐”。正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说:“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歧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这意思是:天地设定之后,分为阴和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天地四维才能通畅。有生有死,万物才能形成。用脚行走用嘴呼吸的动物中,没有比人类更高贵的,人的孔窍肢体都与天地自然相通。这就是,天有九重,人有九窍。天有四季以控制十二月,人也有四主脉以支配十二经脉。天有十二月以控制三百六十日,人也有十二经脉以控制三百六十小经络。所以,办事不顺应天时,就是对自然生存法则的违背。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农耕民族,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质,使得知晓天文地理成为古代帝王治国理政必备功课。在《淮南子·天文训》看来:“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这意思是说,帝王天子的情感是和上天相通的,所以实行暴政就会多暴风;法令不正,就会多虫害;滥杀无罪百姓,就会发生旱灾;乱发违时政令,就会阴雨连绵。因此,《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天文地理自然现象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成果,就是为汉王朝当权者治理天下,颁布“应时顺民,宽以为政”的政策法令,扶助农桑,防灾减灾,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使民以时”提供科技哲学理论依据。

所以,悠久厚重的农耕文明,先进的农学、天文学等科技成果和汉王朝重农的政治体制,以及古代中国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给“二十四节气”的诞生注入了催生剂。“二十四节气”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成就了《淮南子》文化哲学“经世致用”的时代价值,又表达出中国古代哲学对事物间都有着普遍联系整体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这是对中国哲学史的一大历史贡献,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闪耀古今。

(张纯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