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威辞书抵牾说起
州来、下蔡、寿春,先秦淮南的璀璨三章,它们是承前继后的完整体系,还是隔淮相望的姊妹城邑,从西晋开始就产生争议。一方坚持杜预注《左传》“州来楚邑,淮南下蔡县是也”的观点,认为州来所在为西汉下蔡县治即今凤台县城关镇;一方以《左传》昭公九年(前533年)“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为据,认为州来地跨淮河两岸,邑在淮南。
历史上的地望争讼影响到现代权威辞书的释义。《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州来”释义比较详细:“春秋国名。在今安徽凤台县。初属楚,《左传》昭公十二年(前530):‘楚子狩于州来。’此后属于吴,《春秋》昭公十三年(前529):‘吴灭州来。’其后又为楚邑,《左传》昭公十九年:‘楚人城州来。’昭公二十三年:‘吴人伐州来。’自是又属吴。季札受封于此,称延州来季子。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迁蔡于此,称为‘下蔡’。”同样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与之一致,说州来是“古国名”,“故址在今安徽凤台”。《辞海》每十年修订一次,从1979年第三版到2020年第七版都是如此描述。
《辞源》是大型古汉语辞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其“州来”释义与上述两本辞书明显抵牾。《辞源》说:州来是“春秋时楚邑,后属吴。鲁哀公二年,吴王夫差迁蔡昭侯于此,改称下蔡。故址在安徽寿县”。
大型辞书如是,专业工具书亦如是。张轸《中华古国国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模棱两可,但倾向凤台:“下蔡城究竟在何处,有两说。一说在今凤台,另一说在寿县。实际上两地相距仅20千米,古代实为一地。很可能凤台为下蔡城所在地,而寿县为都城南郊重要据点。”而《中国都城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观点明确,说州来是“古州来国之都,或作州黎,在今安徽寿县附近”。
寿县西圈墓地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蔡国贵族墓葬,位于寿县古城外,靠近战国寿春城遗址。2021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波涛、张义中发布的《“下蔡”探索的新进展——安徽寿县西圈墓地2017-2020年度考古发掘主要收获》认为,“下蔡城的区位也应该与寿春城有着高度的重合”,要将“坚持下蔡城的地望‘寿县说’而非‘凤台说’”的观点作为“开展今后工作的学术前提”,一锤定音地宣布州来地望的历史争议结束。
定论如此,我们就可以回望一下先秦古国州来的璀璨历史。
说州来必先说虞舜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对边地民族的称呼。淮夷是东夷族群之一,虞舜是东夷的领袖人物之一。州来是淮夷古国,说州来必先说淮夷,说淮夷必先说虞舜,但舜执政的时候,淮夷的说法还未诞生。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以蚌埠市淮上区双墩遗址命名的双墩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7300年。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古文字研究专家黄盛璋先生认为,“双墩文化是淮夷文化的前身和上源,证明了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下游就有土生土长的淮夷族的存在”。
虞舜即舜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舜耕历山”,今淮南市主城区环抱的舜耕山即传说中的历山之一,也就是明嘉靖《寿州志》记载的“舜哥山”,山上“有井,俗称舜哥井,相传舜尝耕于此,石上有大人足”。据说舜耕山上现在还能寻找到舜帝垦植时留下的耙齿痕迹,主峰五层山亦是由舜帝放歌《南风》时弹奏的五弦琴幻化而成。
老龙眼西侧有舜文化广场,主体景观就是虞舜故事浮雕墙,以《易经》乾封“六爻”为纲,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舜的传奇一生。刘家山山顶有舜耕亭,重檐翘角,古色古香。亭子顶部内壁有6幅彩绘壁画,配以简略说明:“相传,舜帝巡至淮之南,见一处山野荒芜,百姓贫苦,便教百姓耕种,使之食有粟;教渔猎,百姓食有味;教制陶,百姓始知文明。舜帝赐山名,故而山川秀美,物藏丰富”。底座石板上镌刻着美丽的双龙戏火图案,对应的顶部则是龙凤戏火。舜耕亭6个檐角挂有风铃,微风吹过,清脆的铃声像动听的音乐,随风悠扬,仿佛向人们诉说数千年前舜的故事。
舜所在的有虞氏部落联盟传承数百年,这个部落联盟及其领袖的名称都可以称“舜”,归属这个联盟的各部落及其首领也可以是“舜”,因此舜是一个群体,可以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之多。淮南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通区孔店乡欢灯遗址、田家庵区史院乡魏家古堆遗址、潘集区高皇镇小孙岗遗址、寿县堰口镇青莲寺遗址都是新石器文化遗存,似乎也是为某一位舜在淮南耕山加以佐证。
尧是五帝第四,舜是五帝第五,尧后来禅位于舜。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是公元前2300年以后元中国时代实力最为雄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古国”,是“曾经的尧都”(李琳之《元中国时代》商务印书馆)。既然尧已经坐实,那么“舜耕历山”从民间传说走向历史真实也为期不远了。
淮夷与夏朝开国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在淮夷的拥戴下,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他原是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治理洪水需要而被舜任命为司空,相当于“水利部长”。治理的主要是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洪水,《淮南子》原道训、地形训、主术训、人间训、修务训都有大禹治水的相关记载。
禹为动员淮夷投入浩大的治水工程,主动与淮夷联姻,娶涂山氏女为妻,淮南市东部主城区属于涂山氏活动的中心区域。《史记·夏本纪》记录了禹向舜做的述职报告:“予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大意是,我娶涂山氏女子为妻,4天后离家赴职。涂山氏生启,我也未曾抚育,所以能够完成治水功业,后来由此衍生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
禹借助淮夷的力量治理了淮河洪水,今淮南市域内禹迹遍布。淮水浩浩汤汤地流进凤台,首先遇到八公山脉西麓第一山峡石山的阻挡,以致泛滥成灾。禹将峡石劈为两半,形成千里淮河第一硖——硖山口,淮水从硖山口宣泄而下,奔流入海。为纪念大禹,后人将硖石山命名为“禹王山”,淮水北岸的堤坝称“禹山坝”。古人在西硖曾建禹王庙,禹王庙早已不存,后人在原址修建慰农亭,又名“禹王亭”,现在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寿州志》记载,下蔡镇(今凤台县城)曾建“禹王宫”,今亦不存。顾桥镇流传有大禹斩杀西淝河河神的故事,当地曾于清末修建禹王庙纪念,2017年又进行重建。传说大禹治理淮河支流淠河水患时曾在寿县迎河镇某村休憩,此村今名禹临村。禹临村曾建禹临寺,当年殿宇辉煌,香火鼎盛,直到民国战乱,香火才逐渐熄灭。淮南市区东部舜耕山脉也有禹王山,位在大通区大通街道境内,是夹在大通山与石婆山之间的一座低山。
舜、禹交集于淮南,是禹之大幸。大禹治水成功,被舜选定为接班人。夏朝建立,禹在涂山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此即《左传》所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蚌埠市禹会区禹会村遗址为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文献记载提供了考古学线索”(叶润青《安徽新时代考古工作回顾》)。按照《尚书·禹贡》“淮夷蠙珠暨鱼”的说法,淮夷各部落首领成群结队地参加了涂山庆典,向禹进贡的贺礼是河蚌中孕育的珍珠以及淮河特产鲜鱼。
(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