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作为楚国最后一座都城,是楚文化的重要遗存地。境内坐落着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2024年,该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地处寿县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与西北方向的寿州古城遥遥相望。馆藏珍品丰富,尤以寿县出土的青铜器最为耀眼,其数量与质量在先秦诸国出土青铜器中皆属上乘。
步入一楼展厅,迎面可见一尊高大雍容的青铜鼎复制品。此乃战国国宝重器“楚大鼎”(亦称“铸客大鼎”)的等比例复制品。原件现藏于安徽博物院,1933年出土于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此墓虽屡遭盗掘,但经考证,仍是我国已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墓主及年代确切、出土文物(达4000余件,青铜器超千件)最多的诸侯王陵。它的发现揭开了江淮楚文化研究的序幕。
楚大鼎巍然壮观: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逾400公斤,三足鼎立,气势磅礴,是迄今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青铜圆鼎之一,体量仅次于淮南市武王墩大墓(2024年)出土之鼎。其造型新奇:圆口方唇,鼓腹圆底,高耸的马蹄形三足刚劲有力,双耳外展张扬。铭文清晰:口沿铸有12字铭文,前足及左腹外壁刻有“安邦”二字。它代表了战国青铜铸造的巅峰成就。
鼎最初为烹煮器,后演化为祭祀礼器与国家权力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楚大鼎凝聚着楚国八百年之华夏精神,彰显其争雄中原的王者气象,历经两千六百余年风雨。其地位与价值可比肩商代“后母戊大方鼎”,同为“青铜鼎中之王”,2014年国家公祭鼎便以楚大鼎为原型铸造。
展馆中的战国“兽耳蟠虺纹铜方壶”(1983年寿春城遗址出土),堪称楚器精品。这件巨型酒器通高69厘米。方口、长颈束收、鼓腹、底内收,方圈足。颈部置一对兽形耳,壶身满布蟠虺纹、凸弦纹与“十”字形凸棱纹,古朴华美。
与方壶同为大型酒器的青铜罍,在楚博馆亦有展示——战国“蟠虺纹双兽耳青铜罍”(出土寿县)。它圆口鼓腹,高30厘米,通宽46厘米。两侧对称兽耳衔环,腹部蟠虺纹饰。楚人豪爽善饮,《诗经》中“酌彼金罍”即为其证。
展厅资料揭示:春秋中期以前,安徽境内方国林立,如淮北的萧、胡、州来、钟离,江淮间的英、六、徐、蓼及群舒等。春秋中后期,楚势力东进,逐步征服江淮间诸国。群舒为皋陶后裔偃姓小邦。展厅中“窃曲纹鹿首铜尊”(1959年舒城凤凰嘴出土)、“龙首提梁铜盉”(1966年舒城许家山出土)即为春秋时期群舒代表性遗存,兼具群舒地域特色与楚文化风格,反映了楚文化与群舒文化的融合并存。
龙首提梁铜盉,平盖直口,半圆弧状龙形提梁横跨器口,一端为龙首流口,有竖角。盉为酒器(一说水器),用以调和酒之浓淡或浇水洗手行祭祀之礼。
州来国(今凤台、寿县一带)青铜器则展现了春秋早中期淮河中游以南独特的本土文化。上世纪70年代,寿县正阳关肖严湖堤坝春秋墓出土鼎、簋、匜等7件青铜器组合,乃典型州来遗存,以“三足羊首铜尊”最为珍贵。此器通高仅11厘米,为一件造型温顺灵动的绵羊形炊器:羊首高昂伸出器外,卷耳贴颊,半球状身,平盖正中置弓形纽,尾扁宽如矢头,饰云雷纹,底有三上翘钩足。其形制独特,同时期罕见。
“羊”通“祥”,寓意吉祥与财富。西周青铜威严华丽,等级森严;而此三足羊首铜尊造型轻松,纹饰简练,少宗教等级束缚,多世俗活泼气息,显示了春秋早期青铜器的演变。
1955年发掘的寿县蔡昭侯申墓出土文物584件(套),多为春秋晚期蔡国青铜器,多铸铭文。
展品“蔡侯申”升鼎与“蔡侯申”簋,即是明证。升鼎呈典型楚式风格:三足、平底、束腰、外撇耳,腹壁饰云纹,为盛放祭肉之器,内壁铸“蔡侯申之食”标明身份。“蔡侯申”簋设计独特:器盖中央置五瓣莲花形抓首,便于提盖;盖翻转即可作食盘,盖沿四小兽首可与器身口沿扣合;器身两兽面耳,方形底座中空似炉灶。奇数的升鼎配偶数的铜簋,象征符合蔡侯身份地位的礼制组合。
本属周文化的蔡国青铜器缘何呈现楚风?盖因蔡楚为邻,蔡国后沦为楚附庸,深受楚文化浸润。楚青铜器(尤以楚式鼎为代表)造型新奇灵动(束腰、平底、高足、外撇耳),纹饰繁缛精美(窃曲、蟠螭、蟠螭龙纹等)。受楚风熏陶,小蔡国亦能铸此精美楚式铜器,令人赞叹。
展馆另有一件出土于寿县古城西圈战国早期蔡国贵族墓的越国兵器——越王“者旨于赐”剑(1996年出土)。此剑由剑身、格、柄、首组成,通长54.5厘米。剑首喇叭状,剑柄双凸箍嵌绿松石勾连云纹,剑格双面嵌绿松石鸟篆铭文:“王戉(越)王戉(越)者旨于赐”。配完整剑鞘。铭文表明剑主乃越王勾践之子鼫与(在位公元前464-前459年),其铸此形制之剑至少九把。
越人铸剑冠绝天下,鼎盛于春秋战国。彼时越剑普遍加长(50-60厘米),剑身扁平有脊,圆首饰同心圆纹,茎带双凸箍,纹饰精美。越王勾践剑与之并称“越剑双绝”。越剑何以现身蔡墓?春秋后期楚东扩,蔡国首当其冲,遂与越国结盟抗楚。蔡声侯产(公元前473年即位)与越王鼫与积极交好,鼫与遂将此剑作为信物赠与寿春地区的蔡声侯产,最终入葬蔡国贵族墓。此剑见证蔡越联盟,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寒光湛湛,锋利依旧。
展馆内一面金光璀璨、由158枚形制各异楚金钣堆砌的“金山”,格外引人注目。楚金钣是战国楚国黄金货币,多呈龟版状(亦有楔形、圆形),正面钤有“郢爰”“盧金”“陈爰”等阴文印记标识成色与产地(“郢”“盧”“陈”为地名,“爰”为重量单位)。楚国是史上最早广泛使用黄金交易的国家。金钣用于大宗商贸或贵族间兑值,可切割称量支付。
楚国强盛与其富饶资源密不可分:拥有当时最丰富的金、铜矿藏。盛产“郢爰”的“郢”(都城纪南城,今荆州)地区沙金丰沛,大冶铜绿山富铜矿,使其成为“青铜文化发祥地”。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大量楚金币、青铜器随之而来。上世纪50年代至今,寿春遗址及周边发现楚金钣窖藏195块(总重约20公斤),为全国之冠,故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被誉为“含金量最高的博物馆”。
同样见证楚国商贸繁荣的,是国宝“鄂君启金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出土5件(寿县邱家花园4件,蒙城1件)。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其子鄂君启(封地在今湖北鄂州)的水陆免税通行证,分舟节与车节。展出的两枚铜质金节(复制品),形似劈开的竹节,表面阴刻细线分格,象征简册。铭文运用精湛的错金工艺镶嵌于青铜表面,金文碧彩,端庄华美,堪称错金艺术杰作。铭文详记从鄂都至郢都的水陆路线、车船调配、免税特权等,并严格限定运输范围、船只数量、载货种类(禁运铜、皮革等),反映了楚怀王对启的器重及对交通贸易的管控。颁发时间记为“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2年)。鄂君启商队通行范围东至巢湖、西至巴东、南至耒阳、北至方城。金节原件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安徽博物院。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藏品跨越新石器至近现代,涵盖青铜、陶瓷、玉石、金银、书画等逾万件,已定级3075件(套),一级文物224件(套),一级品数量居安徽第二。然而最富竞争力和震撼力的,当属商周至春秋战国青铜器。铜镜、铜剑、铜鼎……每一件都诉说着历史变迁,印证寿春作为楚文化最后积淀地的辉煌,吟咏着中原、荆楚、江淮、吴越文化在此交融激荡、余韵悠长的壮丽史诗。
(吴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