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做好光伏电站运维管护,让“阳光”给群众带来稳定收益——
阳光“聚宝盆”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近日,记者走访大通乡村,随处可见农户家里屋顶上零星“小方块”,晒晒太阳稳拿收益,让村民们实现了“阳光增收”。
光伏电站的运维是确保其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大通区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运维管护,确保光伏电站高效运行、稳定发挥效益,点亮了群众的幸福生活,打造了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阳光工程”遇难题,群众期盼挂心头
光伏电站作为镶嵌在乡村大地上的“阳光引擎”,曾让大通区不少脱贫户、监测户的生活迎来“亮堂”变化——每月稳定的发电收益,成为孩子学费、老人药费的“可靠保障”。
然而,大通区农水局干部在一次次田间地头的走访中发现,部分电站渐渐“打不起精神”:有的光伏板蒙上了厚厚一层灰,像被遮住了眼睛;有的线路在风吹日晒中老化开裂,成了“隐形隐患”;还有的设备因常年缺乏系统维护,时不时“罢工”……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发电效率“打折”,原本稳定的收益变得忽高忽低。
“夏天一场雨下来,板子上全是泥点子,发的电少了,分红自然就少了。”一位脱贫户的话道出了大伙的焦虑。尤其到了雨季,雷暴天气轮番上阵,设备短路、线路烧毁的风险陡增,一旦管护跟不上,少则几天、多则半月发不了电,损失的收益直接影响着脱贫户的生活底气。看着“晒太阳”的电站成了“闹心事”,群众的期盼愈发迫切:“这‘阳光钱’可不能断啊!”
精准施策破瓶颈,运维管护提质效
群众有呼声,部门有行动。区农水局坚持问题导向,迅速将6座问题突出的电站列为重点管护对象,创新建立“全程跟踪监督”机制,组建专业团队,每月定期上门给电站“体检”,对组件、逆变器、线路等设备全面排查并建立问题台账;雷雨天前,联合乡镇、村社提前部署应急方案,专项检修防雷设施和排水系统,筑牢恶劣天气下的设备“安全网”。
在收益分配上,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指导乡村制定详细方案,明确分配比例和发放标准,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公示,让每一分收益都晒在阳光下。同时,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参与电站清洁、巡检等工作,带动他们就近就业、家门口增收。
截至目前,各村级电站已更换薄膜光伏板42块、逆变器风扇6个,维修损坏线路17处,完成逆变器返厂维修2次、更换1台,设备性能显著提升。
阳光效益节节高,民生福祉实打实
经过集中整治和提升改造,6座光伏扶贫电站发电量“节节高”,累计产生收益45.4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5%,所有收益已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电站分红+公益岗工资”的双增收模式,让困难家庭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手机上就能查发电量和分红,心里亮堂又踏实!”脱贫户赵老汉指着村务公开栏的收益明细,笑容格外灿烂。上窑镇方楼村负责人介绍,电站收益除了分红,还能投入村级小型公益事业,修路、补桥、助老……“阳光变现”的暖流正一点点浸润着乡村的每个角落。
绿色动能续新篇,乡村振兴添活力。如今,大通区正稳步推进村级户用光伏电站升级改造,逐步更换老旧光伏板,持续保障发电效率、降低运营风险,让“阳光银行”持续“付息”,给群众带来稳定的收益。
(通讯员 马梦文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