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不辍守正义 巾帼法官勇担当
——记市优秀共产党员周林林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谢家集区人民法院机关党委青年委员、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主任、二级员额法官周林林一直秉持的工作信念。在谢家集区人民法院十余年的工作时光里,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平凡铸就不凡;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谱写忠诚。
柔肩担责的“权益守护者”
周林林常说:“法徽与党员徽章交相辉映时,才懂得‘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分量。”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战场上,她始终以党员的担当冲锋在前,以“柔性司法”工作理念,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速度、有温度”的司法保护屏障。
在一起因父亲离世,需要为残疾未成年儿童确定新监护人的案件中,周林林作为法院妇联负责人,推动院妇联与承办部门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当事人家中,最终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依法作出变更奶奶为孩子的监护人的判决。案件结束后,她第一时间推进“司法+党建”帮扶网络,院妇联积极与区妇联、团区委、社区等相关部门一同上门对当事人进行判后回访,确保其低保和残疾补助办理到位。
“判决不是终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成长,才是一名党员的初心。”周林林带领“谢法巾帼”党员志愿服务队,创新打造“党建红+司法蓝”维权模式,全心全意织就覆盖全区的妇女儿童保护网。该服务队获评“全省巾帼志愿服务优秀组织”时,她望着队旗上的党徽说:“这抹红,就是我的力量源泉。”
情法交融的“矛盾调解员”
“家事调解要像党做群众工作一样,既讲法理,更通人情。”作为基层一线的法官,周林林参与审结1400余件案件,其中便有不少被称为“百姓家务事”的家事纠纷。
面对两位老人因儿子儿媳在家中过度堆放杂物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案件时,为了避免家庭矛盾加深,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她依托“谢大姐调解工作室”,采用“法官讲法理+调解员讲情理”的调解方式,与双方谈情、说理、讲法。最终“烦心事”变暖心事,通过调解化解了纠纷,儿子儿媳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一家四口和好如初。
“每个案件都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她牵头打造“调解为先、法官指导、审判保障、持续回访”的办案模式,让“家事经”不再难念,解开了无数缠绕幸福的“千千结”。当八旬老人握着她的手哽咽时,她总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党教我们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
润泽乡野的“普法轻骑兵”
“大爷,这顺口溜是我们支部党员一起编的,您记牢就不会上当!”在社区养老诈骗宣讲现场,周林林举着印有党徽的普法手册,用方言讲解诈骗套路。作为法院机关党委委员,她创新推出“党建+普法”流动课堂,带领党员干警把庭审现场搬进村委会,让《民法典》条文变成田间地头的“大白话”。
为了让留守老人听懂“以房养老”骗局,她组织党员干警排演防诈情景剧“一枚鸡蛋的陷阱”;为了让务工青年明白劳动合同法,她在工业园区支起“党员法律咨询摊”:“普法要像党的宣传工作一样,走到群众心里去。”她编写的普法手册印着党员服务热线,累计发放3000余册;她策划的“巡回审判进乡村”活动,让800余名村民现场感受法治力量。当有老人握着她的手说“听了你的课,保住了养老钱”时,她笑道:“这是作为一名党员该干的分内事。”
从法槌起落间的公正裁判,到走村入户时的暖心帮扶,周林林用十余年司法实践证明:党员的“辛苦指数”,终将兑换成群众心中“党员徽章的亮度”。如今,她仍带着“谢法巾帼”团队奔走在普法路上,让党旗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高高飘扬。
(记者 梁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