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风 > 翰墨传薪火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翰墨传薪火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8/1 8:24:3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连续三载,淮南师范学院内墨香萦绕,十余位书写者凝神执笔,将近四千名新生的姓名与期许郑重落于纸端。这道独特风景线背后,是高校育人初心与中华文脉的深沉交融。

手写录取通知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份入学凭证。学校所强调的“文化传承的仪式感”,意在激励学子成为传统文化的“热爱者、笃行者、传播者”,这恰恰道出了其中深意。在键盘敲击主导的时代,这份墨迹未干的录取通知书,以“古朴雅致”的书法艺术形态,成为新生与校园文化的情感纽带,更是一堂无声胜有声的“传统文化第一课”。它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年轻人在人生新起点与古典书写之美相遇,于方寸纸页间完成了一场心灵深处的文脉叩击。

我市历来珍视文化传承,对楚风汉韵的坚守与创新是我们的独特印记。这场坚持三年的手写仪式,正是城市文化基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生动演绎。它巧妙将传统书法艺术融入现代教育场景,让厚重的文化积淀在青年学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焕发新机——这既是传统资源当代转化的精妙实践,也彰显了教育者“立德树人”的智慧与匠心。

当传统文化遇见青春力量,需要更多这样“可触摸”的载体。期待更多领域能如这纸通知书一般,将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化为具体而微的日常仪式。让年轻一代在每一次落笔、每一次凝视中,悄然成为文化长河奔涌不息的后浪——这才是对传统最富生命力的致敬与延续。

(张昌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