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先锋风采 > 以“心”换“新” 老工矿社区蝶变“幸福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以“心”换“新” 老工矿社区蝶变“幸福里”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7/22 9:25:0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心”换“新” 老工矿社区蝶变“幸福里”
——记市优秀共产党员、大通区大通街道淮舜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淑芸

作为淮南矿务局和淮南铁路发源地的大通区大通街道淮舜社区,曾因基础设施老旧、老年人口密集、无物业管理等问题,成为基层治理的“硬骨头”。

作为社区的“领头雁”,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淑芸坚持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民情,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刻进了社区治理的每一寸肌理,以“心”换“新”,让老工矿社区蝶变“幸福里”。

作风建设动真格,小窗口晒出大担当

“舜耕村有棵梧桐树断枝压在电线上,要不是李书记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忙前忙后,说不定哪天就出事了!”在淮舜社区服务大厅的“作风对照栏”前,居民刘阿姨指着公示的办事流程表感慨道。这张由李淑芸牵头设立的公示栏,不仅晒出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更把“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落在了实处。

今年6月,李淑芸入户走访时发现,舜耕村主干道旁一棵粗壮的梧桐树枝断裂,枝干斜压在高压线上。李淑芸带着社区安全员现场勘探,发现断裂枝干距居民楼仅5米,且下方是来往行人必经之路,立刻安排网格员设置警示牌。她紧急绘制“问题责任图”,先后跑了3家责任单位:在供电公司调度室对照线路图确认“无电线路”属性,到铁路供电段调出线路档案说服工作人员,又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条文上门给树主算“安全账”:“您看这电线距房顶才两米,万一漏电后果不堪设想……”连续几天往返协调,终于促成三方签订清理协议。当吊车吊起最后一段断枝时,围观的居民自发鼓起掌来——这正是她推行“首问负责制”后解决的第27件民生急事。

“基层干部的作风就是群众眼里的党风,容不得半点马虎。”李淑芸常说。如今,淮舜社区服务大厅的“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标牌与工作人员胸前的党员徽章相映生辉,群众评价簿里写满了“效率高”“态度好”的点赞,记录着党员干部“事不过夜”的担当。

“一老一小”挂心间,创新服务暖民心

“李书记,我家孙子暑假没人带可咋办?”2024年夏天,独居老人张奶奶的求助,让李淑芸萌生了开办暑期托管班的想法。说干就干,她带着社区干部腾教室、找志愿者,硬是在办公楼里挤出“快乐假期”课堂,20多个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这里学画画、做手工,还有大学生志愿者辅导作业。

针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的现状,李淑芸提出打造“红心聚力 ‘九’久为民”党群服务驿站,成了老人们的“第二个家”。83岁的陈大爷在这里用智能设备完成了居民养老保险认证,拉着李淑芸的手直念叨:“不用跑社保局,在这儿喝杯茶就办好了,真好!”如今驿站里常设的义剪、义诊服务已惠及300多位老人。

矛盾漩涡到网红地标,老社区迎来新机遇

“哐当哐当的拍摄声吵得人睡不着,院子里全是器材车!”2024年《六姊妹》剧组入驻时,居民的投诉电话差点打爆了社区热线。李淑芸连夜带着班子成员挨家走访,在笔记本上记满了“午休别拍”“别占消防通道”等59条诉求,她带着“问题清单”找到剧组,不仅协调出“静音拍摄时段”,还提议让周边孩子客串小演员,原本剑拔弩张的矛盾,化作了欢声笑语。当电视剧热播后,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成了网红打卡地,李淑芸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4个停车场、280个新增车位火速投用,解决停车难题。

“现在游客问路,居民都会主动指路,还说‘找穿红马甲的党员就行’。”李淑芸的手机里存着的200多张志愿者服务照片,有帮游客找停车位的老党员,有给外地游客当导游的退休教师,还有举着“微笑九龙岗”服务牌子的小学生。

“社区工作哪有什么‘快捷键’,就是得像拧螺丝一样,一圈圈把群众的事拧紧拧实。”李淑芸常指着墙上的治理流程图说。在李淑芸的带领下,社区发生了蝶变:昔日破旧的老工矿社区变成了游客往来如织的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在“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旅游热度中,勾勒出安居乐业的鲜活图景。

(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