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照见百年流光 一脉相承灯火摇曳
——肩扛千钧“花树”的非遗守灯人
多年不见踪影的采莲灯,还能“亮”多久?这支在连氏家族手中传承了百余年光景的淮河民俗歌舞(采莲灯非灯而是舞),曾是连岗村乃至淮南的骄傲。采莲灯艺术自明代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在由连氏家族系统传承约百年里,领舞者肩背的艳丽“花树”与姑娘们手中的莲灯,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江淮风情画。但如今,这幅画卷在现实中已变得模糊不清,鲜少展开。
采莲灯,根植于《江南》古谣,历经演变,曾进入南朝宫廷,后流落民间,最终在明朝“百盏灯会”中盛放。清乾隆年间,沿淮地区滋养了丰富多彩的灯戏艺术,相继出现“西狮子”“合手火球”“老背少”“大头和尚戏刘翠”“抬花轿”等民间灯戏形式。采莲灯以其独特风姿脱颖而出,灯以竹制,以红白纸或纱布缝扎成莲花形,花中安铁钉可插蜡烛。村姑莲灯映水色,少年花树领春色,锣鼓声里织就一幅流动的江淮民俗画卷。
从锣鼓边到舞台心:连东的传承之路
采莲灯第四代传承人连东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他的采莲灯启蒙始于童年耳边的铿锵锣鼓。少年时便随长辈们学习打小镲、走位,沿袭着男子背“花篮”的传统,在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与鼓点节奏中耳濡目染,艺术的种子悄然萌芽。成年后,他更是潜心钻研,从敲打锣鼓到扮演角色,最终背着“花篮”统领全场。他不仅承继了祖辈的技艺,更在表演形式上有所拓展,将原本背着的“花篮”发展为更具表现力的“扛花树”,丰富了采莲灯的视觉语言。舞狮子灯、做场记、学音乐,他如一块海绵,吸足了这门传统艺术的水分。
传承绝非复刻。连东深研古法,更创制出采莲灯10个全新表演套路,对上下场、队形调度绘出详图,为古老艺术注入现代呼吸。他率领的连岗村采莲灯队,1994至1998年三度征战淮南市锣鼓花鼓灯大赛,将金奖悉数收入囊中;铿锵鼓点也一次次在中国淮南豆腐文化节的舞台激荡回响。
守护灯火: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传承
如今,连东肩头扛着更重的担子。他频繁召集老艺人回溯往昔,将口述的舞步化为文字,把代代相传的鼓点译成乐谱;扎灯技艺、服装纹样被绘画专家细细描摹定格。村里辟出专门场地,年轻人被召唤加入,老艺人定期指点——传统之灯,需要新鲜血液才能长明。
采莲灯的生命力更在乡土舞台绽放。连岗村的“村晚”、丰收庆典上,这盏“灯”从未缺席。连东组织队伍在村中舞台献演,他清楚:“只有让灯常亮在乡亲眼前,根才不会断。”这份坚守也曾在更大的舞台闪耀——采莲灯队曾受邀登上淮南春晚的舞台,在璀璨的城市华光中,连东肩扛的“花树”与年轻队员们的莲灯交相辉映,向更广阔的观众展现了这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谈及未来,连东表示,目前正在召集老艺人座谈,收集整理扎制工艺及演出的基本套路,挑选演员、梳理技艺要点,吸纳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面孔加入,同时着手整理和添置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系统性地为采莲灯的持续传承铺设更坚实的道路。
然而,现实的挑战如影随形。尽管连东倾尽全力,这株有着六百年历史、由连氏家族守护百余年的“花树”,在时代大潮中仍显步履维艰。曾经响彻中国豆腐文化节、闪耀市级赛场的昔日荣光渐渐褪去。如今,它的舞台被急剧压缩,许多时候,只能在农历新年这样特定的节日里,于连岗村的方寸之地绽放光华。日常的演出机会锐减,年轻一代的兴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悄然转移,种种原因,诸如传统仪式空间萎缩、市场转化能力不足、长效保障机制缺失等,这门凝聚着江淮风韵与家族心血的古老艺术,正面临着传承空间日益狭窄、社会关注度渐趋式微的严峻考验。连东肩上的“花树”,其千钧之重,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如何在现代生活的缝隙中,为它寻得持续生存、不被遗忘的土壤,让这束源自汉乐府的灯火,不至于仅在一年一度的年节里才被短暂点亮,更不至于在经年累月的缺席后,徒留一声“多年未见”的喟叹。
夜幕降临,排练场灯火通明。连东肩上的“花树”在舞动中洒落点点星光,映亮每一张年轻的脸庞。自汉乐府诗中吟咏的莲叶田田至今日淮河岸边的灯火流转,采莲灯的光华早已融入一方水土的灵魂。四代人的坚守,托起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无数个黄昏与节庆中,那永不消散的乡土回响——当连东扛起“花树”,他扛起的是一部活的江淮文化史诗,其重千钧,其光永恒。
(记者 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