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乡村振兴在行动 > 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提“质”增“颜”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提“质”增“颜”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5/29 8:40:2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走进初夏的八公山镇,青山叠翠,碧水潺潺,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村道小巷整洁如新。近年来,八公山镇党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三抓三促”工作法推动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聚合力,长效机制固根基。八公山镇党委将人居环境整治列为“一把手工程”,建立班子成员包村督导、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群众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通过“月度评比+季度观摩”压实责任,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考察整治成效,以“红脸出汗”的态度倒逼问题整改。党员干部率先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带动群众自发参与环境提升,累计创建“美丽庭院”“文明巷道”等示范点位,形成“支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生动局面。同步推进河道清淤、污水纳管等工程,昔日杂草丛生的沟渠变身景观水系,黑臭水体彻底消除,村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因地制宜塑特色,产村融合添动能。八公山镇立足“景区、城区、沉陷区”的三大片区现实情况,打出“一村一策”组合拳。景区周边村落聚焦农旅融合促发展,妙山村借力景区优势发展精品民宿集群,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城郊村庄盘活闲置土地,发展豆腐产业、观光农业、亲子研学等业态,让“沉睡资源”变成“活力引擎”;沉陷区村庄通过复垦土地发展苗圃经济,利用治理后的水域开发生态养殖,实现“废地生金”。如今,该镇各村特色产业多点开花,豆制品加工、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渐成规模,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越拓越宽。

多元共治添活力,文明新风扑面来。环境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八公山镇推行“村集体+物业公司”管护模式,引入专业团队负责垃圾清运、绿化养护,10个村实现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通过“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环保课堂,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曾经的乱堆乱放区变成小花园、小菜园,废弃陶罐改造为乡土景观,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增添了田园趣味。如今乱堆乱放少了,小菜园、小花园多了;攀比浪费少了,文明乡风浓了,村庄由“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漫步今日八公山镇,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更寻得见发展机遇。这场生态与发展的“双向奔赴”,正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记者 何婷婷 通讯员 蔡全全)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