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楚文化 > 淮楚文化,学理层面的识读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楚文化,学理层面的识读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2/26 10:51:1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座城市必有其文化底色,这是筚路蓝缕的奋斗者留下的足迹。

一座城市必有其历史坐标,这是前人艰难跋涉过程中构筑的精神丰碑。

楚风汉韵,山水淮南,这是当下城市历史地理特色的浓缩。

豆腐故里,能源新都,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属性和产业标签。我们必须铭记近现代淮南能源产业奠基者、开拓者的创造与心血。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历史长河中的历代先贤。

走进历史深处,楚文化则是淮南文化的鲜明底色。武王墩考古新发现,央视的大力宣传,促使“楚文化热”持续升温,不少知名学者参与其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淮南本土更是乘势而为,引导人们对楚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市委宣传部的部署指导下,“淮楚文化”成为识读淮南楚文化的醒目标识。不久前,首届“安徽楚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荆楚文化”故乡荆州文化学者的参与,“淮楚文化”理念的认同,更是把淮南楚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淮楚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对淮南楚文化热的呼应,是淮楚文化认识的自觉。解读好“淮楚文化”概念十分必要。

从首届“安徽楚文化论坛”得知,武王墩大墓考古发掘尚在进行中,“淮楚文化”概念即在安徽文化界酝酿提出。2021年秋季的宣传理论工作研讨会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邬平川讲话中就抓住武王墩考古发掘的历史机遇,构建研究团队,为深入开展淮楚文化研究提出了设想。之后,淮南本土的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就“淮楚文化”概念进行了积极讨论。

2024年夏,市社科联组织社科理论务虚会,邀请淮南市社科理论界人士座谈。会上,一些理论工作者和文化学者就“淮楚文化”学科建设提出了进一步构想,《淮南日报》《淮河早报》以“淮楚文化”为题,开辟专栏,引发全市各界的重视与参与。以“淮楚文化”概念引领淮南楚文化研究,进一步发掘文化内涵,构建学科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学理意义上的文化,是指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开放性的思维对文化现象的观察、认知和描述。学理意义上的“淮楚文化”当然不是简单、随意的文化标贴,而是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其清晰的传承关系。

必须秉持尊重的态度对待文化,观察和梳理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囿于既定概念,也不先入为主,做到冷静与客观。楚人最早是汉水下游的蛮夷小国,它一方面与大自然抗争,一方面与周边的众多小国抗争,逐步谋得生存之地。楚国的肇基始祖鬻熊投奔周天子,宣誓效忠,周天子准予立国,并给了“子”的封号。在周代五等封爵制中,公侯伯子男,子是地位相当低的封爵。但楚人欣然接受。经过几代人的打拼,在江汉地区获得更多土地,最终在纪南城定都,拥有荆江和汉水一带的土地人民,成为地区性大国。

公元前700年前后,楚武王、楚文王相继打开“申息之北门”,与中原诸侯展开对话的同时,沿淮水东下进入江淮地区。江淮地区本是“淮夷”人的地盘。周朝建立之初也并没有征服东夷各部族,淮夷人便生活在江淮之间,其中的虎方淮夷便生活在淮南地区,并建立州来国。楚成王翻越大别山,灭掉六、英两国。随后,淮南地区淮夷人国家先后成为楚国的附庸。公元前680年前后,楚庄王令尹孙叔敖修治“芍陂”水利工程,引种水稻,加快了淮南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把淮南地区作为春申君黄歇的封邑,始有“寿春”之名。《寿县志》载:寿春之得名,缘于春申君黄歇。楚考烈王即位后,感念黄歇的辅佐与陪伴,尊封“春申君”。寿春拥有地利之便,是州来、下蔡的都城。春申君黄歇的悉力经营,寿春城池规模扩展,成为通衢大邑。春申君不止是楚国令尹(相国),在与中原诸侯的合纵抗秦斗争中,一直辅佐考烈王担当“纵长”,楚国政令多出自春申君。当寿春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计,春申君献出封邑,请封江东吴墟之地。寿春成为楚国最后的王都。楚国八百年,在江汉流域立国并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史册昭彰。楚国由江汉平原进入淮河流域并最终落幕于寿春的历史轨迹是清晰的。楚国在淮河流域的文化成就同样是光耀千秋的。

必须对文化形态用心理解与客观分析。走近它、走进它,带着一颗平常心去进行观察,了解它的起源、发展和结果,了解它过程中的起伏变化、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人物及其作为,以及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了解它与周边地区事物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了解与分析还应该是动态的、准确的。

从历史人物的行止以及影响来看:楚庄王令尹孙叔敖、考烈王熊完、楚相春申君黄歇对淮南地区的开发最为得力,不仅促进了淮南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影响深远。特别是孙叔敖、黄歇,在淮南地区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是“淮楚文化”的代表人物。芍陂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战国四大水利工程,也是与都江堰齐名并持续发挥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比都江堰还早300多年。它是楚人进入淮南的实证。孙叔敖因为修治芍陂,在淮南人民心中树立起屹立千载的不朽丰碑。春申君黄歇治理寿春,开发吴地的丰功伟绩不仅获得淮南人民的高度评价,并得到吴越地区的广泛认同。考烈王熊完与春申君黄歇这一对患难君臣,在淮楚地区的战略转寰与悉心经略,同样赢得淮楚地区人民的尊重与景仰。

必须对文化现象的系统总结和凝炼,提出概念性的认知,这是对文化现象的概括与抽象。任何概念的提出,必须有其符合历史逻辑的史实作为支撑,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可描述、可诠释、可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不是武断地进行定义。否则,学理的构建是不可能获得共识与共鸣的。

楚国八百年历史,贯穿整个周代。楚国从汉水流域起家到拥有江汉平原,并北进中原,东进江淮;后在秦国的挤压之下,转进淮河流域,由陈邑(淮阳)到寿春。楚人在江汉地区开疆拓土100多年,称雄400多年,转徙淮河流域近百年。所以一直有“荆楚”之称。荆楚,某种程度上就是楚的代称。但是,楚国势力进入淮河流域则有近500年的历史,起支配作用有400多年的历史。楚国的后期,与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夷文化实现了高度融合,在荆楚的文化背景下,打上了鲜明的“淮楚”印记。

从楚国播迁的历史轨迹来看,提出“淮楚文化”概念是符合历史逻辑来的。楚国强盛时期在江汉流域,郢都纪南城一直是楚人心中的圣地。“荆楚”是历史文化的标贴,是楚国作为一个强大诸侯国可以傲视群雄、“不服周”的实力与地位的象征。而楚国进入淮河流域之后,正是国力如日中天的历史阶段,楚文化与淮河流域文化的融合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楚国后期,虽然国力日渐式微,但也是楚文化与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夷文化结合日渐深入并融为一体的历史阶段。

楚国迁都于淮河流域是在公元前278年,从陈郢到寿郢,建都不过半个多世纪,但楚国在淮南地区的影响长达400多年,历史事件十分密集,历史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形态更为多元。楚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在淮南谢幕,但它的历史影响并没有消亡,它的文化影响一直在持续,成为西汉时期淮南国的文化基石。因而“淮楚”文化的标贴同样显目。

楚国800年,由“荆楚”到“淮楚”是客观的历史播迁过程,是文化嬗递的过程,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破译历史密码的一个过程。

(姚尚书 岳葆春 王家运)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