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1/27 9:28:0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坚持改革赋能,做实做细社会事务领域各项工作——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

社会事务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点多面广,既要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又涉及殡葬管理、婚姻登记等基本社会服务。

2024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勇于改革创新,做实做细社会事务领域各项工作,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

坚持改革赋能,流浪救助更加坚实

市民政部门以市级救助管理机构为区域中心站点,2个县级救助管理机构为非区域站点,辐射6个市辖区,形成了“1+2+6”救助管理工作格局。

完善救助管理机制。加强与公安、城管、数据资源部门合作,线上依托城市大脑视频融合共享平台,利用数字城管平台第一时间推送救助信息,确保及时救助,线下救助信息员不定期对车站、商业区、废弃房屋等重点区域巡查,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救助服务网络,做到“发现一个、劝导一个、救助一个”。今年以来,共救助280人,发放救助物资303份,受理并办结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流浪乞讨类问题58起。

持续开展寻亲工作。建立身份快速查询机制,今年以来为9名身份信息不明的受助人员查明了身份信息,并护送他们平安返乡与亲人团聚。强化源头预防治理,对于救助返乡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及时将受助人员信息通报给乡镇和村,制作源头预防送达书;依托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易走失人员信息库,今年以来录入4人,做好源头治理工作。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拍摄流浪乞讨救助宣传片“温暖一座城”,在全市公交车上滚动播放10万余次;在出租车投放灯牌宣传,连续12年开展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开展了“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发动市民向临时遇困人员伸出援手。

坚持改革赋能,婚姻登记更加温暖

为方便群众办理婚姻登记事项,我市积极开展婚姻登记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和涉外婚姻登记,全面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办理婚姻登记16315对,其中省内通办130对,跨省通办49对。2023年10月7日,我市正式开始办理本地居民涉外国人、涉港澳台居民及华侨的婚姻登记,2024年以来已办理涉外婚姻登记66对。

深化婚姻领域习俗改革。2024年,寿县、大通区申报成为省级第三批婚俗改革实验区试点,确定寿县寿春镇等5个乡镇(街道)为市级第一批婚俗改革试点单位。凤台县设立淮南市首家户外颁证基地。寿县通过积分制细化落实,引导结婚新人形成文明节俭理念。八公山区民政局与区法院联合成立了“我爱我家”调解工作室。寿县、大通区、谢家集区、潘集区等利用“5·20”、七夕等特殊时间节点倡导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简办。

搭建青年联谊平台。市民政局会同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举办青年婚恋主题活动,为在淮企事业适龄青年牵线搭桥。5月24日,市民政局联合市住建局、市妇联、高新区管委会举办“皖美之约 ‘南’得有你”青年婚恋幸福成长沙龙主题活动。7月27日,市民政局联合市妇联、市总工会、团市委、淮南高新区等单位举办淮南市“皖美之约 ‘南’得有你”青年交友联谊示范活动。8月10日“七夕”节,市民政局联合市妇联、团市委、市总工会举办青年联谊交友活动。 9月22日,淮南市作为全国49个、安徽省2个集体婚礼分会场之一,招募100对新人参加全国妇联举办的“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万人集体婚礼。

坚持改革赋能,殡葬事务更加暖心

近年来,市民政局持续深化殡葬改革,聚焦殡葬设施公益性,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强化制度引领。出台淮南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指南》《淮南市公益性公墓管理使用办法》,使农村公墓建设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完成《淮南市公益性公墓布点专项规划(2021-2035年)》,保障城乡居民安葬需求。印发《关于加强殡葬服务行业收费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保障乡镇公益性公墓规范建设运营。

强化设施保障。近年来,我市争取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福彩公益金等资金1.8亿元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15处。今年以来,凤台县民政局将全县11座乡镇公益性公墓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田家庵区曹庵镇(老圩村)公益性公墓已通过省林业局、省民政厅实地核验,成为全省5个林下墓地试点之一。

强化专项整治。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为民办实事8件。在全市开通96399殡仪服务短号受理群众的各类殡仪服务诉求。市殡仪馆遗体身份识别流转控制系统9月1日起正式运营,给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透明、优质的殡葬服务。加大惠民殡葬实施力度,今年以来为全市3663名困难群众减免殡葬费用359.5万元。

坚持改革赋能,残疾人福利更有成效

2024年,市民政局着力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强化“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主动服务”等便民服务举措,完成市级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加强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不断提升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品质。

提高两项补贴标准。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共同提高到86元每人每月,今年以来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已惠及困难残疾人4.23万人、重度残疾人3.97万人,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014.7万元。

推动“精康融合”行动。全市目前设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5个,凤台县、田家庵区、潘集区、淮南高新区分别通过公开选定专业机构承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为患者康复提供专业训练和支持性服务。凤台县打造“怡康驿站”精康品牌,将每月25日设定为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活动日。潘集区与公立医院合作,建设区级精神障碍康复中心。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服务873人次。

建成市级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淮南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项目,是为精神障碍患者中的特困人员、流浪乞讨人员、低收入人群、复员退伍军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集中救治、救助、护理、康复和照料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目前项目正在开展竣工验收工作。为提升淮南市精神卫生福利服务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拟将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项目托管给市精神病医院,积极探索精神卫生福利服务新模式,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治疗、康复、供养等服务保障。

(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