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 采煤沉陷区长出“新经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采煤沉陷区长出“新经济”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9/14 9:09:2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初秋时节,凤台县顾桥采煤沉陷区50亩“漂浮式水稻”长势喜人,稻穗迎风摇曳。空中俯瞰,绿油油的稻田星罗棋布、整齐排列,一幅丰收在望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加强系统性、立体式、资源化综合治理实践探索,恢复近10万亩未入水损毁土地耕种功能,实现采煤沉陷区绿色“蝶变”。该集团先后荣获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中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等荣誉称号。

生态修复还“绿水青山”

近日,春申湖公园内游人如织,周边居民带着家人来这里拍照打卡。公园建成之前,这里是采煤沉陷区。2020年以来,淮河能源践行“企业基础治理+政府美化提升”思路,配合政府建成占地一万余亩,融生态休闲、亲子娱乐、游学研学于一体的春申湖公园,实现了“往夕塌陷区,今日春申湖”的华丽转变。

在淮河能源资源环保部,一张挂在墙上的《采煤沉陷区“三色图”》引人注目。近年来,聚焦矿区多煤层开采、稳沉时间长的特点,该集团按照10年及以上阶段稳沉区、10年以下非稳沉区和永久安全区进行分类管理、分级治理,建立了采煤沉陷区“三色图”,推进治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

“依据采煤沉陷区‘三色图’和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我们同步制定了采煤沉陷区治理中长期规划,分别实施去产能关闭矿井稳沉区治理、在生产矿井‘边开采、边治理’,实现了资源开采与沉陷防治同步、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结合,形成一条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路径。”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推进治理项目一体化实施、专业化运营,该集团已完成修复治理关闭矿井稳沉区面积7.2万亩。今年7月,李一项目作为该集团“十四五”生态修复治理重点项目,其首个稳沉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截至目前,已累计修复治理面积达5861亩,其中恢复耕地面积3681亩,修筑道路11公里,修复水系5公里。

追光逐绿寻“金山银山”

走进凤台县丁集采煤沉陷区2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该项目是淮河能源集团首个“水面光伏+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体化示范项目,也是安徽省内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项目,入选2023年“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

“项目是2023年12月建成投产的,预计运行寿命25年,全部上网电量约55.2亿度,全寿命周期内相当于节省标准煤约16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2万吨。”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淮河能源把采煤沉陷区治理与水面光伏项目建设相统筹,一体化推进,相继建设了凤台县多能互补基地,规划建设120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35万千瓦沉陷区水面光伏项目;建设潘集沉陷区治理+光伏基地1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25万千瓦沉陷区水面光伏项目。

同时,该集团同步开展损毁建构(筑)物拆除和沉陷区水域岸线治理,及时消除地质灾害,经过地表和水面废弃物清理、堤坝加固、修筑护坡、建造亲水平台、沟渠道路修复、植被绿化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了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有效缓解,地貌景观得到绿化,形成了工业化应用推动沉陷区综合治理的良性循环。

稻渔共生绘“绿色画卷”

8月22日,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淮南,对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评估显示,在全国首次试验的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浮床水稻获得成功,已完成早稻头茬收割,亩产约280公斤。

随着煤矿开采,淮南采煤沉陷区水域面积逐年扩大。如何在修复治理沉陷区水域生态的同时,把采煤沉陷区转变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成为企地近年来主攻的课题。为统筹协调煤炭资源开采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拓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耕地保护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淮河能源与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在凤台县顾桥采煤沉陷区实施“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打造50亩“漂浮式稻田”。

一株株水稻“漂”在水面上,嫩黄色的稻穗日渐饱满。在漂浮的稻田里,采用纳米膜、种养、浮筒3种模式培育的6个品种水稻长势良好,绿油油的稻田成为万亩采煤沉陷区水面的一道别样风景。经过全过程环境监测,发现浮床水稻种植不仅促进了水质向好,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吸引了野鸭、燕子等野生鸟类聚集于此。目前,各品种水稻长势符合预期,首批次成熟的“南陵早2号”水稻,头茬已收割;再生稻已经出苗,预测亩产将再增加100公斤。

据悉,该集团还将在此基础上推行渔农互补模式,利用沉陷区水面“牧”渔,形成“水上浮床种植农作物+水下网箱养殖水产品”立体模式,“一水两用、综合开发”,实现水面种植与水下养殖、水底增肥土壤与水面种植土循环利用、沉陷区水域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三个统筹。

(记者 张昌涛 通讯员 孙仁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