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楚文化 > 小小“铜斗”浮现两千多年前的觥筹交错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小小“铜斗”浮现两千多年前的觥筹交错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6/27 10:22:1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酒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围绕酒形成的独特文化,被称为“酒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藏品丰富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里,展陈着大量与酒相关的器皿,出土于寿县双桥镇廿铺楚墓中的“铜斗”就是其中特点鲜明的一件。

铜斗,亦作“铜枓”,与当前俗称的“酒提子”形貌相似,用处也基本相同。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孙晓菲介绍,2000多年前,酒一般贮存在尊、罍等大型盛酒器中,主人想喝时,会将其注入壶、觥等小型盛酒器里,放在筵席旁边,然后再用勺、斗等挹酒器斟入觚、觯、杯等饮酒器中进行饮用。这一动作即是人们常说的“斟酌”,也称 “斟酒”。

这件“铜斗”文物分为柄、杯两部分,柄有銎。柄前端连接杯的一段弯曲,使柄体和杯体形成近乎九十度的夹角。銎口呈长方形,背面有一小孔,以供安装木柄固定之用,杯圜底,扁圆腹状。杯口微内敛,杯口两边、中部两尖凸起,正面一尖下面有一凹槽,通体素面无纹饰。其具体参数为,通长15.9厘米,柄长12.8厘米,銎长5.1厘米、銎口长3厘米、宽1.3厘米,杯腹高5.5厘米,杯口最大径7.5厘米、最小径4.7厘米,重350克。

《史记·赵世家》对这一类型器物有所记载,“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孟郊在《送淡公》诗中也有描述,“行当译文字,慰此吟殷勤。铜斗饮江酒,手拍铜斗歌。”可见,铜斗作为一种与酒相关的器皿在古代已普遍出现。参见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展陈“铜斗”的大小、形状和材质,顿感古文、诗词中所描述的场景跃然纸上。

专家研究认为,夏朝时期,是我国传统酒的启蒙期,这个时候,我们的先民学会用发酵的谷物来做水酒。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酿酒业取得了新的进步。酒的种类比较丰富,主要有黍酒、稷酒、麦酒、米酒等,其中黍酒和稷酒最为流行。黍酒是用黍为原料制作的酒,谷物在糟糠中进行发酵,经过提纯后酿制而成,味道比较浓烈。而稷酒则是以稷米为原料,经过糟糠发酵、提取酒汁后再煮制而成,口感相对比较浓郁。在当时,喝酒已成为社交礼仪的一部分,人们喜欢用酒来表达情感、寄托感情,也追求着酒的口感和质量。

诸侯国中,楚人好酒尤甚。《楚辞》等历史文献的记载说明,楚国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不以饮酒为乐。《九歌》中有着许多关于酒的描写,而《招魂》与《大招》中,则通过祭典活动展现了楚国贵族丰盛华丽的酒宴。考古发掘与研究更是证实,楚墓中发现的酒器在饮食器皿中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列国墓中比例。品种涵盖了壶、钫、罐、卮、缶、瓒、罍、盉、樽、杯、盒、勺、斗等,材质主要有金、银、铜、漆木、葫芦、陶等。

研究表明,今天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大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湖南、江西等地为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重心地区;安徽的北部、江苏、浙江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带。战国末期,楚国移都寿春。八百年楚国,从蛮夷到文明,从霸主到衰亡,王朝余晖,在寿春落幕。

站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郢都寿春楚墓分别示意图”前,讲解员孙晓菲介绍,楚人尚东尚左,以当时的寿春都城为中心,楚国的大型墓葬,如李三孤堆、武王墩、黄泥孤堆等墓葬分别位于其东方;中小型墓葬主要分布于其西方,比如“战国铜斗”出土于都城西南方的双桥镇,属于中小型墓葬出土文物。这间接表明,当时饮酒文化流行于淮楚大地,酒进入到了一般贵族甚至平民家中。并且,饮酒的礼仪和仪式感已十分成熟,酒宴之上,取酒、斟酒等都有相应的器具,“铜斗”虽小,或已是不可欠缺酒器。试想,两千多年前,这枚铜斗伴随它的主人经历了多少觥筹交错,如今铜斗尚在,其主人早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

图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展陈“铜斗”。(记者 苏国义 李严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