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佳节,我们总会想起屈原,不仅仅因为他已化身为诸如包粽子划龙舟之类民俗文化,更有一种值得后世继承发扬的坚贞爱国精神,生生不息。关于这一点,仅从“屈原”这个名字也能窥得一斑。
今天我们都知道,屈原“名平,字原”。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的开篇即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而且通篇皆称他“屈平”,敬仰之情可见一斑。
那么屈原是姓屈吗?其父给他取“平”为名有何用意?既然是“楚之同姓”,楚姓是屈吗?细思大有讲究。
其实屈原并不姓“屈”。这个问题要追溯到楚国国名的来源,此前说法不一,但新发现的“清华简”中的《楚居》给出了另一种解释:鬻熊的妻子妣厉,生子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有人考证楚国乃炎帝姜姓一支,证据之一是炎帝神农氏的先祖以游牧为生,与羊关系密切;炎帝本姓姜,字形上“羊”下“女”,羊是其族号标志。而楚族已公认姓“芈”,国姓为熊,这两个字在古代发音同于羊的叫声。
先秦时期,楚国是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周成王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国君为芈姓,所以芈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后裔皆以芈为姓。屈原出自楚国公族屈氏,自称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屈氏与昭氏、景氏并称王族三姓,皆为楚国大姓。屈原官拜左徒,为楚王近臣,掌管昭、屈、景三氏事务。而在先秦时代,对于男子习惯上称其氏而不言其姓,所以屈原虽为楚国同姓,不称芈原,而称为屈原。
屈原在其自传性代表作《离骚》中说到自己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由此可知,由于他出生在寅年寅月庚寅那一天——得天地之正中的良辰吉日——日子很正,父亲就给他取正则作名字,后来取字叫灵均。那么,屈原到底是名平而字原呢,还是名正则而字灵均呢?
其实,“正则”即公正而有法则,隐寓“平”字之义,平即“天地之正中”;“灵均”本指高而平的沃土,隐寓“原”字之义,意为灵善而质均。名字如其人,屈原在《离骚》中所言是“隐其名而取其义”,都寓意对真善美的追求。
纵观屈原一生,他确实做到了坚守“正则”,内外一体,修美“灵均”。屈原是楚国第一诗人,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写下了《天问》《招魂》《哀郢》等名篇。
天地有时节,风雅铸中华。我们过端午节纪念屈原,其实就是在忧国恤民的爱国精神中流连忘返,在舍身赴难的正直品格中超然峻洁,在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中喟然长叹。这些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和信仰,随着岁月的积淀而越发深厚。每逢端午节,我的心情就莫名其妙地沉醉在节日的氛围里,进行了一次洗礼,这大概就是端午情结吧。(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