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 紧绷“安全弦” 织密“责任网”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紧绷“安全弦” 织密“责任网”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30 11:07:1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全力筑牢安全生产“堤坝”

安全,关乎社会大众福祉,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时刻紧绷安全之弦。

去年以来,市应急管理局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以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2023行动”为主线,滚动排查整治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领域重大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据了解,我市应急管理部门全力做好了6次强降雨、台风“杜苏芮”“卡努”防范应对和大通区2.4级地震应急处置,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1起、死亡22人,未发生较大事故,工贸行业无生产安全责任性死亡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未发生因灾亡人事件。

聚焦重点领域,滚动排查整治重大隐患

2023年,我市聚焦危险化学品、煤矿、交通运输、燃气、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系统排查整治重大安全隐患360处,把一个个“隐患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轮番上阵”,深入企业现场办公,“面对面”指导危险化学品企业细化396处隐患问题整改措施,“点对点”推动煤矿智能化转型升级,朱集东矿在2023年全国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决赛中荣获“薄煤层”赛道特等奖。建立了重点时段信息提醒和关键节点督导机制,“两会”“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点对点”发函提示县区(园区)、市有关部门,“一对一”下沉督导县区(园区),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落细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做好安全生产防范工作。同时,分级挂牌督办突出隐患,市政府挂牌15处重大火灾隐患,市安委会挂牌16处重大隐患和168处交通隐患、市安委办挂牌16处危化重大隐患和1216处重点隐患。12月8日,市安委办集中约谈挂牌隐患整治不力的14家单位相关负责人。

强化统筹协调,全力防范各类自然灾害

我市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抗震、森林防火和减灾救灾等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抓落实、破难题、建机制,妥善应对各类突发自然灾害。

为精准锁定风险隐患,我市全面厘清薄弱环节和关键区域,整合防汛抗旱资料、资源,绘制淮南市防汛抗旱“一张图”,详细列出2003年以来历史险工险段和突出风险隐患73处、水利设施70座、仓库22个、队伍13支、地质灾害16处、易涝点96处。积极探索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前置储备点,2023年完成2个乡镇级前置储备库、14个村级前置储备点建设,向寿县、凤台县等5个县区前置折叠床、棉被、毛巾被等各类应急救灾物资3590件,持续提升乡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和防灾救灾保障水平。紧紧围绕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保障等方面,完成21个试点乡镇(街道)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田家庵区国庆街道在辖区重点易涝区域安装实时监控、“村村通”大喇叭等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广。煤矿创一级标准化矿井7座。全省率先开通抖音号,发布宣传视频535个,“吸粉”2.55万,播放量达5154.9万次。以“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办“应急杯”抖音短视频大赛,防灾减灾科普视频播放量达100余万次。

强化基层基础,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统筹推进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健全多部门会商研判制度,聚焦灾前、临灾、灾中等关键时间点,及时开展“叫应”服务,通过云平台发布各类灾害预警信息46次21万余条,提示防范工作重点。按照实战标准,协调、指导县区、部门、企事业单位修订应急预案5526个,《淮南市田家庵区国庆街道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作为示范文本在全省推广。配置更新应急救援物资和防护装备,储备袋类319.15万条、布料类93.75万平方米、砂石料9.27万立方米、桩木5243.79立方米、橡皮舟84艘、冲锋舟59艘、救生设备1.9万套,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完善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信息通报、联动响应等机制,与合肥、蚌埠、滁州、六安、阜阳、亳州等6个毗邻市签订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工作协议,提升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常态联络、联合勘察等军地协作机制,将8300名民兵纳入全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以“竞”促练,在全省率先开展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竞赛,10支队伍46名灾害信息员同台竞技。

今年以来,为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应急管理部门科学组织,提前部署,采取致力于“查”,抓牢安全生产“基本盘”;着眼于“防”,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堤”;聚焦于“实”,打牢应急管理“战斗力”等多项举措,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慎终如始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记者 鲁松 通讯员 刘胜利 李方伟)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