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慢的时候,听到的都是闲言碎语;如果跑得足够快,耳边只有风声。
究竟是什么样的终点,才能配得上这一路的奔命逃脱?
1
左徒黄歇祭出一招“偷梁换柱”,太子熊完“金蝉脱壳”回到了楚国。
不过略显身手,黄歇的伟大谋略家、军事家、政治家的胆识和潜质已经显露无遗。
女婿居然偷偷跑了!还丢下了老婆、孩子。
这下子惹恼了熊完的老丈人秦昭襄王,他准备砍了黄歇,以泄心中怒火,还能找回碎了一地的颜面。
生死命悬一线。面对秦昭襄王,黄歇对他讲了这样一番话。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大致是这样:我的睿智的天下无双的大王啊!我这是在帮您呢!太子不是您的女婿吗?太子当上楚王,总比其他人当上楚王强很多倍吧?太子当上了楚王,楚国不就是秦国的了!
秦昭襄王心里想,似乎有些道理。尽管内心波涛翻滚,却面如止水:你以为寡人如此没有胸襟和眼光吗?趁着寡人现在心情好,滚回你的楚国去吧。
丞相范雎站出来坚决反对:大王,此人如回到楚国,和熊完联手,今后必成为大秦的大患呀!
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用他那一贯睥睨而凌厉的眼神扫向黄歇离去的背影:寡人就喜欢和他们这样的高手过招!
你以为秦昭襄王是在吹牛?显然不是。
那,你是不是以为楚考烈王只是等闲之辈?当然绝非如此。
在那风云际会、变幻莫测的战国后期,因为考烈王的出现,让奄奄一息的楚国看见了一线生机。
透出的一丝光亮,似乎就在前面,但路途遥远而坎坷动荡。
2
虽然登上了至高无上的楚王之位,然而,楚考烈王熊完接手的楚国,那时那刻,却是一个里外通透的烂摊子。
公元前278年,秦国的猛将,也就是秦昭襄王的爱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的王城郢都,熊完的父亲楚顷襄王被迫迁都陈城(今天的河南淮阳)。郢都的陷落,直接导致忧国忧民的屈原失望至极、悲愤不已,怀抱大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诞生和源起于此。
从今天湖北的郢都,迁都至今天河南的淮阳,是楚国国力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
按照这一时间线轴来推算,熊完是在陈城(今天的河南淮阳)继位,成为新一任楚王。
惊魂未定的楚国,把王都暂时安顿在了陈城。
风雨飘摇,江河日下,国运衰微,内忧外患。
考烈王拿到手的,不仅仅是不折不扣的一手烂牌,更严重的还在于“缺张”。
考烈王(?—公元前238年),也就是出生年月不详,终于公元前238年,无法确定考烈王享年多少。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考烈王在位,担任25年楚王。考烈王时代,战国历史的烽烟即将熄灭、中原一统的进程计入倒计时。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不可逆转。
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战国七雄”出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王。他不是别人,他就是考烈王的老丈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一个厉害的王!我们说他厉害,是对他的至高的尊崇,他的厉害,是指他宽广的胸襟、卓识的远见、无人可比的卓越才能!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活了74岁。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担任秦王55年。仅这两项纪录,历数春秋、战国的王,几乎无人可与其齐肩。
秦国传国563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36位国君。前30位国君,都称为“公”;后6位国君才称为“王”。
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迁都咸阳,打败强国魏国,为秦国一统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孝公被称为秦统一中国的“奠基者”。秦孝公,是最后一位以“公”为称的秦国国君。
秦惠文王,秦孝公的儿子,他是秦国第一位称为“王”的秦国国君。他是秦国崛起承上启下的王,在一定程度上讲,他是秦统一中国的“中继者”。
秦武王,秦惠文王的儿子,在位3年,如他的王号,他酷爱比武,最后因为举鼎而被累死。
兄终弟及,秦武王死后,他的弟弟继承王位,此人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位居秦国“四大雄主”之列。后来一统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称号“始皇帝”的嬴政,乃秦昭襄王的曾孙!
秦昭襄王用范雎为相、白起为将,并采用和推行范雎提出的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
你看,几乎每隔几十年,秦国就会出现一位雄才大略的王!
这是包括楚国在内的另外六雄所没有的。因而不难解释,统一中国的为什么是秦国。
楚考烈王迎来了楚国生死存亡的对手,他的老丈人秦昭襄王。
考烈王该如何迎战?
3
公元前263年,刚入冬。楚国的新王考烈王的庞大代表团来到了咸阳,他们带来了考烈王送给老丈人以及自己老婆、儿子奢华的礼物。
更为重要的是,还有考烈王呈送给老丈人的一封信。
那个时候,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只能把文字刻在竹简或者木牍上,由于这封信比较长,所用的竹简太多,因而这封信是被两名武士抬进来的。在这封极为重要的信里,女婿考烈王向老丈人秦昭襄王传递了这么几层意思:一是请求秦昭襄王不要再把楚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楚国愿意听秦国的话,因为现在楚国的王是秦国的王的女婿。这么亲,互相打架还有意思吗?二是请求善待自己的老婆和儿子。三是提醒和恳请老丈人在繁重的公务工作中,注意锻炼,保重身体。
不管真假,女婿考烈王的谦逊、体贴、孝顺,让老丈人秦昭襄王心里涌起阵阵温暖。
善待熊完的老婆,那自然不在话下,怎么说,她也是秦昭襄王的女儿。善待他的儿子,也没有落空。后来,熊完的大儿子熊启,还担任了秦国的相国。
不管秦昭襄王是不是真的念及亲情,还是将计就计,反正秦国的国策发生了根本变化,那就是采纳了范雎的策略“远交近攻”。
安顿好楚国和考烈王之后,秦昭襄王首先把矛头集中指向韩、赵、魏。秦国与韩国、赵国之间的第一场生死较量,发生在韩国的上党,史称“上党之战”。第二场生死较量,发生在赵国的长平,史称“长平之战”。历经这两场大战,七雄之中的韩、赵元气大伤,国力、国民精神都受到前所未有削弱和重创,自此之后,韩、赵再也没有能力和秦国抗衡,更不用说和秦国争霸天下了。
著名成语“纸上谈兵”,诞生于秦赵生死较量的“长平之战”。不过那个时候,纸还没有发明,因而,这个成语应当是后人的追认。
秦赵“长平之战”,直接导致赵国大将廉颇被解职。但“长平之战”的惨败,让赵孝成王幡然醒悟,重新起用廉颇。廉颇果然不负众望,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赵偃继位(公元前245年―公元前236年在位)。不知何故,赵悼襄王很不喜欢廉颇,解除了廉颇一切职务,廉颇愤而离开自己的祖国赵国,先是到了魏国,后来到了楚国,终于楚国王都寿春,长眠于八公群山之中的放牛山。
从时间轴线上推算,廉颇来到楚国,应在楚考烈王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考烈王渴慕英雄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考烈王的远见卓识和高超的外交策略,楚国得以避开强秦的锐利锋芒,得到极为宝贵的发展时间、空间,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地得到恢复发展,老百姓享受到了经年战乱难得的安宁,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考烈王以他超群的智慧,为楚国赢得了至少10年以上的韬光养晦的战略机遇期,也为楚国民众赢得了至少10年的安宁生活,为楚国的存在拓展出至少20年时间。
这是战国那段历史,不能不给予考烈王的肯定和功勋。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着考烈王毕生都在试图将一手烂牌打好的壮志雄心。
4
然而,一个人的突然出现,彻底打破了考烈王精心布局和构筑的秦楚亲和稳定关系。
秦、赵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决定不给赵国喘息机会,准备一举拿下邯郸,把赵国彻底从地图上抹去。
在邯郸生死时刻,赵孝成王向魏国和楚国求救。
考虑到楚国国家的核心利益,顾忌到秦楚构筑的亲和关系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险恶的国际环境,楚国对于赵国的求救,采取了模糊态度,这样既不得罪赵国,也避免刺激秦国。
危在旦夕,赵国平原君赵胜领命出使楚国。他要从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随从人员,挑来挑去,只选拔出来19人。这时,有一人主动站出来,自己推荐自己,于是补齐了20人。
这个人就是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此为“毛遂自荐”的来历。
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毛遂早得到任用,就会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样,锥针都能全部穿出来。”这就是著名成语“脱颖而出”的来历。
平原君赵胜带着毛遂等人,去了楚国。
历史被毛遂彻底改写了。
毛遂这个人,在考烈王面前的表现,《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如下:赵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从清晨谈到中午,平原君赵胜的唾沫都讲干了,但楚考烈王一直含含糊糊,始终不表明态度。
于是,毛遂拔剑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说:“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这段话,不用翻译成白话文,大家都能读明白。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楚考烈王羞愧难当,“唯唯”答应,“歃血而定纵”。
楚国出兵救赵。
秦、楚翻脸。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