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楚文化大家谈 > 寿州古井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寿州古井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2/14 9:11:5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井田制、白发还井乡、背井离乡……翻开中国古老文化的典籍,与井有关的文字比比皆是。乡井,即是家乡,古人不说背土离乡,而说背井离乡,是有它的道理的,说明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也不能离开的。一旦脱离了家乡,舍别了饮水的井,自然是件凄惨的事情。由此可见,井与人们的关系之紧密。

有诗人说,井是城池里的水。在古城寿县,至少在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在用上自来水之前,井仍然是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每每在早晨或傍晚时分,在井边提水淘米、洗衣,成了街头巷尾一道必不能少的生活景观。即使时序走到21世纪,井水仍和自来水一样发挥着作用。

史料记载,楚国时古寿春人就有陶圈井。到了宋代,城垣修固,为了解决居民饮用水,始凿砖制水井,并流行于明代。据统计,1958年以前,寿县城区尚有宋、元、明、清时代砖井179眼。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东大街、南大街,以及居民集中的北大街西北角、西大街西南角。位于西大街清真寺巷内的寿县清真寺——无象宝殿门前有一口古井,井沿边一道道井绳勒出的印痕,可以让人想象出井的悠久历史。寿县清真寺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建寺当筑井,方便生活。据此推算,清真寺之井当在四百多年以上。寿县城区的穆斯林兄弟多居住在南大街西南角清真寺巷附近,所以附近回民多到此汲水,以示洁净。寺内二道门也有一口井,已干枯淤实,有点可惜。

要说寿县城区最有名的古井,三眼井当列其中之一。三眼井位于东街南过驿巷内的民居旁,井边就是人来人往的菜市和小商品摊点。每天都能看到勒满绳印的井边围满了汲水洗涮的人,三眼井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能从三个井口汲水,着实为这片人口集中的地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南过驿巷和北过驿巷曾设过驿站。据记载,明清延用元代制度,建立驿站网络。明嘉靖年间,寿州有驿站10处,南过驿巷和北过驿巷,就是供应传递书信的邮差、军士歇脚、休息,给马补充饲料的地方,当然少不了有水井。即使是设驿站时建的井,三眼井亦当在四百年左右。

寿县城内不仅井多,而且还有非常有趣的名学,如按数字划分,有:山下一井(山墙下面压了一口井,在三英庵东山墙下)、一山隔二井(北门内东环路)、二眼井(老一中对面西侧一点)、双灌井(关帝庙西边)、三山夹一井(原实验小学门口)、三眼井(南过驿巷内)、八里井(县医院老住院部东北角墙外)。如按姓氏分,有鲍家井、梁家井、袁家井等;如按大小分,有大观井、小观井等。

古井所处的位置成了人们后来命名街区的依据。如位于原寿县福利院东边有两条巷子,因巷内各有一井称之为观井,后人就把此两条巷子命名为大观井巷和小观井巷。位于老外贸局后边的巷子因有鲍家井,故就称之为鲍家井巷。

古城特殊的建筑风格,留下了许多凝固的乐章。但更多的却由于人为的因素遭到破坏而灰飞烟灭。据说,在北大街呈寿字型的孙家鼐孙状元故居里,有一口古井,当年孙状元是否得益于古井之水的惠泽而文思泉涌,成为一代帝师呢?由于古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人们还在井上建亭,刻石题咏,供汲水之余纳凉观景,成为人们发思古之幽情,追求闲情逸致的好地方。

寿县城区的古井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这座位于淮河南岸的古城千百年来滋养得男子高大健壮,姑娘俊俏灵秀,江山代有才人出。特别是近年来,每年都有莘莘学子走出古城墙,成为高等学府的佼佼者。

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古井在旧城改造、市政建设中被掩埋了,消失了。如笔者曾考察过的大观井、小观井只留下名字,它的原始模样只能任后人去想象和凭吊了。

至今仍清澈照人、汩汩涌动的清真寺井,三眼井、鲍家井、营房井(营房巷内)、北梁家拐井(南入口处西侧居民区内)、白帝巷内等古井仍在造福着古邑的黎民百姓。它们斑驳的勒痕、深邃的洞口,仿佛告诉着人们历史变迁的沧桑,又仿佛是洞穿世间百态的目光,诉说着发生在古井周围五光十色的生活故事。

从寿州古城百姓世代赖以生存的古井里涌流出来的故事,更是永远打捞不完。(赵鸿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