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三季) > 大淮临寿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大淮临寿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11/22 9:45:0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俗谚出自《晏子春秋》。公元前531年,齐国大夫晏子渡淮南下,出使楚国。在与楚王的辩论中,妙语连珠的晏子无意中开启了中国最早的“南北差异之争”。他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里的淮就是指淮河。淮河与秦岭是我国一条具有多重特殊历史意义的地理分界线。古人自然不懂得现代地理带的划分,有关秦岭淮河线的最早论述,直到上世纪初才被提出。但古人却在很早就发现了淮河两岸水土民俗的明显差别。

两种气候的交界处,往往是战争最为频繁的区域。淮河流域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原本水土丰茂,地势平坦,是一个浑然天成的防备储运体系。后来,邗沟、鸿沟、汴渠和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淮河成为沟通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交通枢纽,因此,而成为兵家要地。兵家强调天时地利,气候与地貌,往往能够构造某种军事力量的平衡点与障碍带。淮河两岸很不对称,北岸平坦,支流多而长;南岸支流少,而且都是丘陵山地。对于南方,每一条支流,都是入侵的航道;而对于北方,每一片丘陵,都是抵抗的堡垒。因此,历史上,中原地区一旦有南北对峙的战争发生,大多选择以淮河为界。如果从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开始算起,楚汉垓下之战、曹袁官渡之战、前秦东晋淝水之战、黄巢北伐之战,直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台儿庄战役和淮海战役……有人统计过,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百次战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就要占去四分之一。淮河流域恐怕是几千年来除长城外战乱最频繁的地区了。

而寿县古城的东门之外,正是公元383年,中国历史上那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现存的寿县古城,建于南宋宁宗年间。这座古人因战争而建的城池,后人又因洪水将它加固。寿县古城墙乃砖壁石基,城开四门,各有瓮城,既拥有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具备防水防洪的功能。古城的四座城门,东门名为宾阳,南门名为通淝,西门名为定湖,北门名为靖淮。早年,南门的护城河与淝水相通,商贸繁荣,宾朋四海。淝水经城关北门港,过五里闸,在后赵台村注入淮河。有时,在城墙上散步,我会望着城北八公山上的松林与萦绕在古城周遭的淝水,陷入幽思:这座城丰厚的历史与人文,恐怕也源于这淝水背后,站着一条淮河的缘故吧。在寿县古城宾阳门的外墙上镶嵌着两块碑记,石碑正中刻有一道横线,上有文字说明:公元1991年,最高水位线,海拔24.46米。我记得那场大水,古城四门用土填闭,城外洪水凶猛,白浪滔天,而城内无积水,无内涝,洪峰来时,城内的人甚至能坐在城墙上伸腿濯足。后来,我看过记录了当时情景的一张古城空中俯瞰图,图中,寿县城宛如浮荡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只木盆,神奇地飘摇着,任骤雨惊洪肆无忌惮,它自安然无恙。

那一年,在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中,寿县古城被洪水围困达三月之久,湖洼地区的129座生产圩堤漫水溃破,灌区90多万亩农田被洪水吞没。为了将洪涝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灌区紧急启用有关水利灌溉工程进行分洪、泄洪。担负淠河总干渠分洪任务的淠东干渠,由于连遭暴雨袭击,降雨量三个月高过900多毫米,较历年同期高5倍,干渠分洪水位猛增至29.75米,安丰塘水库水位高达29.62米,远超警戒水位线。

让我插叙一下安丰塘的前世今生。古称芍陂的安丰塘,位于寿县中部,史载为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建于公元前613至公元前591年修建。这座古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塘”古芍陂乃中国淮河流域古今重要的水利工程,它的36座水门,72道涵闸,曾为我国历史上江淮农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新中国成立时,安丰塘已是塘淤堤颓,蓄水之效几已全失了。淠东干渠建成后,沿渠欢唱的淠史杭之水,洗刷了安丰塘的尘垢,让它重新成为水的容器。上世纪七十年代,寿县人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过安丰塘的新修工作。1976年,中共寿县县委作出自力更生完成安丰塘块石护坡工程的决定,发动全县11万人重修古塘。6.6万立方米的块石,从百里以外的八公山运到工地,光靠组织起来的2000多人的运输专业队,运上一年也难以完成。县委书记冯建华躬身拉起一辆满载石块的板车,走在了运石队伍中。此举,像是一道无声的命令,震动了全县上上下下。于是乎,干部们从机关走来了,工人们从厂房走来了,城里的居民走来了,学校的老师、医院的医生、商店的营业员走来了,就连小学生也动员起来了。拖拉机、汽车、驴车、牛车、板车……几万人,动用各种运输工具,如现代愚公般,从八公山运来了9万余吨石料,0.24万吨水泥,将安丰塘环堤25公里的块石护坡工程建成了!工程竣工后,水库正常水位提高1米,蓄水量由500万立方米提高到84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由36万亩扩大到56万亩……然而,1991年夏,数万人修筑而成的安丰塘堤坝危在旦夕。还是他们——那些给与古塘新生命的人们,沿着环绕塘大堤坝昼夜巡视,及时加固险段,他们又一次保护了古塘,为受灾惨重的寿县,留下了塘畔的那一片绿洲。

如今,距我少年时代亲历的那场特大洪水已过去了31年。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些被大水冲倒的房屋,隐没在洪水中的公路,从洪涛处仅露一点树梢的大树。当时,寿县的四个城门被堵死,行船泊在城门下,城外一片汪洋……

好在,那一切,都成了过去。寿县,这座地处淮河中游南岸的古城,已蜕去昔日被淮水击打得累累伤痕,而成为千里淮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新中国成立初“抗御洪水”到改革开放后“管理洪水”,再到新时代谋求“人水和谐共生”,寿县人民在战胜水灾、治理淮水的过程中,探索人水和谐共生之道,因为凭淮而居的寿县人深知,淮河的命运与我们自身的命运息息相关。(黄丹丹)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