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三季) > 江淮之梦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江淮之梦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10/9 10:16:0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由省政协刘莉副主席带队,省政协民宗委组织委员去参观引江济淮工程。

我们从巢湖岸边派河口出发,顺着新开的引江济淮水道,车行约50公里,到了将军岭。

远远看去,小曹坊桥像细细的一条线,高高挑挑的,横跨在新开挖的河道上。在引江济淮工程全线130座桥梁中,它不过是其中的一座,论建设规模和复杂性,似排不上位次,但它因将军岭而处在全线最高处。这是工程全线切岭最深、挖土最多的地方,它下切46.4米,口宽357米,在天地间形成了个豁然大口。介绍说,它也是目前国内挖深最大、等级最高的人工内河航道,两岸设计了7级平台和8级边坡。二级平台及坡顶还设计了6米宽的管护道路。

这将军岭其实是条长溜的土岗,其最高处在凤凰墩,一点也不高峻,名符其实是个土墩子。它一路逶迤下来,呈现着的是典型的江淮丘陵地貌。

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将军岭是南淝河、东淝河的发源地,也是它们的分水岭,南淝河自此发源,然后过鸡鸣山、经董家埠、会大蜀山水,绕经合肥城,出施口,入巢湖。东淝河则自将军岭,在鸡鸣山与南淝水分行,折北而去,经廖家桥,过瓦埠、马蓝渡、东津湖等,绕经寿县城,至两河口入淮。秦晋“淝水之战”,即发生在东淝河上。

最重要的,将军岭还是江淮分水岭。之所以称为将军岭,据说是三国时吴魏战争,此地必驻重师,将军之称,由此起也。民间亦有将军岭上将军开运河的传说。嘉庆《合肥县志》载,将军岭在城西四十五里。土人相传宋有将军欲开分水田,使二水相合,引淮入肥。募万夫挑之,工不成,后将军与工人约至鸡鸣时乃稍憩。忽山上鸡鸣而群鸡尽鸣,工人息,挑处复合,将军遂自刎。将军名亦无考。或又云隋炀帝时人。

这个传说何时开始流传已不可考。这位不知名的将军,奉命来此打通分水岭,使合肥接入东淝河,进而连通淮河。只是可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完成任务,最后只能以自杀谢罪。然而,这个传说也透露出一些信息。它反映了宋时甚至隋时南淝河、东淝河已互不相通的状况,也反映了江淮地区老百姓的渴望,即打通分水岭,将南淝河与东淝河连接起来,实现长江与淮河的联通。

站上桥来,俯视下去,人微微有些晕眩的感觉。而走下去,顺河道往前看,则楚天空阔,有豁然开朗感觉。

前方,引江济淮将接入东淝河,进入淮南(寿县)了。

我寻思,将军岭这个切口,为什么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它打通了淤塞,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前景。

合肥与淮南(寿春),都属于江淮“棋眼”位置。《史记货殖列传》,称合肥为“南楚都会”。《汉书地理志》也说,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史记货殖列传》还说,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这“潮”字,或可解释为潮流、风气、风尚,两地交互影响,或可解释为湖、潮水,南是巢湖,北是芍陂,两地水系相连相通。这里的“都会”,应是说政治与经济中心,尤其是指经济较为发达之意。在战国及秦汉时代,同在江淮之间的合肥与淮南(寿县),可以说是一对“双子星城”,并且不仅在江淮,当时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力。但这两个城市之间有没有联系呢?有多大联系呢?

合肥距离长江不远,有南淝河接巢湖,通过裕溪口到长江。淮南(寿县)则有淮河之利。合肥距离淮南(寿县)虽近,若无水路接洽,全靠陆路车拉人拖“皮、革、鲍、木”,尤其是大宗物资如木材,真是难以想象。

三国时曹操在江淮用兵颇多。其中较大的一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这么记载: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在亳州作轻舟,治水军,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建安著名文人王粲有《随军浮淮作赋并序》:建安十四年春三月,王师自谯东征,大兴水军,浮舟万艘。秋七月,始自涡入淮口,将出淝水,经合肥。旌帆之盛,诚孝武盛唐之狩。舳舻千里,不是过也。从王粲文章看,似乎那时东淝河、南淝河是相通的。而同时呢,吴国孙权水师则从濡须水北上,经巢湖,循南肥河攻合肥。曹操“出肥水”,这“肥水”应指东淝河,“出”是上岸骑马乘轿还是乘船继续前行呢?现在看,两种可能都有。他后来不在军帐中或马背上,而是在筝笛浦(今合肥杏花公园)的船上宴饮众将士,那已在南淝河上了。将军岭之东北方向至今仍有十里旱河,已经专家考证确认,那是“曹操运河”的遗迹。

由此可以想见,那时确实有可能江淮相通,合肥与淮南(寿县)承担了长江、淮河双枢纽的集散中心作用,才成就了他们各自的“都会”地位。

但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江山已失旧貌。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今水陆变迁,肥水故道,几不可问。”自唐以后,东淝河与南淝河隔绝,不再会合。东淝河下游不畅,中游雍潴,形成瓦埠湖。也不难猜想,随着国家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向东南方向迁移,政治中心东移,输粮通道,转以京杭大运河为主。沟通江淮,唐宋期间尚有人提及,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关心了,彻底被废弃。从此此地,被东南经济中心边缘化,南北相争时期,此地又多为战场,或沦为战略缓冲区带。

而沟通江淮,是江淮人民的亘古之梦。《史记·河渠书》: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沟及渠,都是人工河流的泛称。鸿沟为战国时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挖。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瞧、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鸿沟体系。这做了中游上半段的工作。这个体系,后来因为黄河夺淮受到破坏。邗沟,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他利用长江与淮河之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局部开挖,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让淮河与长江在下游贯通。公元605年,隋炀帝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以便通船,成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做了下游下半段的工作。而江淮地区,将军岭将南淝河与东淝河之间隔绝,其实也就是划断了安徽南北之间的联系。

这一阻滞,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合肥与淮南(寿县)的命运基本被圈定。在自然经济时代,水运无疑是保证繁荣的基本条件。大城市基本都诞生在大江大河沿岸,而有河流交汇的地方更受青睐,如武汉、南京及九江、芜湖、枝城等。在中部广袤的江淮土地上,包括大别山以东直至邗沟,一直没有什么大城市出现,构成了江淮中部凹陷的一个特征。解放时,合肥只是一个人口不过五万的小小县城,远离了繁荣富庶,就是证明。不论在政治或经济版图上,“双子星城”不再存在,地位显著下降,被边缘化的命运似不可逆转。甚至军事地位也有所下降。除太平天国时,在江淮地区尚有几场知名战斗,其它朝代基本是一带而过。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淮海战役胜利后,很顺利地就解放了淮南(寿县)与合肥,并把渡江战役的前指设在了合肥,并没有在江淮地区发生特别著名的战斗。

地理并不能决定一切,但其影响确实显著。相互阻断的影响在皖南也能看到。在明以前,皖南条件并不比苏南浙东差,甚至比苏南条件还要好。但后来清朝时为保太湖流域,堵塞了芜申运河,切断了皖南与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这是长江之外、之南的另一条东西大通道,经年日久,本是人为的隔断已像是“天然”的隔绝。只不过,因为有长江,皖南的变化相对缓慢一点,不那么引人注目罢了。

沟通江淮,在新中国开始谋划,在新时代正式启航。

引江济淮工程,南起铜陵的菜子湖、西兆河双线引江,经芜湖、合肥、淮南、阜阳等地,直达河南,实现南水北调。其在安徽境内涉及13个市46个县,覆盖范围5.85万平方公里。

在沟通淮河和长江的同时,它继续两头延长,与正在建设的合裕线、沙颍河、芜申运河航道相连。这意味着,它不仅改善安徽水运交通,构造立体运输网络,区域运输网络,也将根本改变原有的道路、水系,打破原有的社会生态、生活格局,改变江淮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在安徽的纵轴线上,将形成中国第二条南北向的长达1000公里的水道,与大运河平行。在这里,我觉得,引江济淮工程,可以考虑以“江淮大运河”来最后命名。

这是一幅无比壮丽的画景:安徽原来的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块分隔的格局,现有一根粗长的金色脊线串连,安徽版图将从看不到“硬核”的枣状图,改为以引江济淮为经、长江、淮河及众水系为纬的骨架俨然、经络分明的金(寿)龟图。也可以将它看作是镌刻在江淮大地上的一个写意的人民币“¥”符号。

引江济淮作为水资源配置重大工程,并不单纯等同铁路、公路运输,而是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生命需求完美融合在一起,极大地释放和增强江淮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引江济淮全线贯通后,南淝河、东淝河、巢湖与江淮大运河将形成一个圆环,像绿色项链一样围绕在合肥的颈脖上。从此,合肥坐拥巢湖和瓦埠湖两大淡水湖泊,它们一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一是安徽省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按徽州人的说法,巢湖与瓦埠湖自然成为了合肥的“水口”。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江与淮河,这历史上一直享受帝王祭祀的“四渎”之二,变成了合肥的左右川流。“合肥”的意思也将得到充实,或将真正名至实归,它将汇长江、淮河、巢湖、瓦埠湖之利,并借助淮河和引江济淮工程,“合”东淝河、南淝河、西淝河、北淝河四条淝水之“淝”,真正成为“合肥”。肥,多肉也。今人谓富饶,古人谓肥饶。如此之多“肥”组合,想不肥美也不行啊。《尔雅》释“肥”之义,应当给予重新解释。

古人讲,“四美具,二难并”。当今世界最紧缺的三大战略资源,即人口、水和能源(煤),将在江淮地区叠加在一起。其地缘,在做好生态保护前提下,将是各类项目进入的最好场域,是布局重大项目的绝佳之地。举目看去,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很难找到“如此美好”的地方。这将使江淮地区成为长三角的坚强后背,而不是拖累,成为祖国雄鸡“有温度的”温暖腹部,而且是有坚韧腹肌的腹部。

当然,还有文化。安徽三大块地理上连成一体,更易于形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和和谐的生存方式,会催生和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唤醒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形成安徽人对安徽文化的新认同。这不是什么不能承受之重。引江济淮终将成为历史,我相信它会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精神象征,时代烙印,与历史记忆。

所谓经天纬地,莫不过如此吧。

随后,我们来到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

这渡槽主跨110米,是世界上主跨最大的钢结构通航渡槽。渡槽总用钢量高达2.04万吨,上跨江淮沟通段河道,连通被引江济淮河道分开的淠河总干渠,两航道高差约30米。上下均可通水、通航,是名符其实的“水上立交桥”。

我觉得这“立交桥”充满象征和隐喻。淮上与江南,水上与陆上,经济与民生,现在和将来,现代与古代等等。不妨在小曹坊桥和渡槽选择好位置,设立个观景台,将来让游客,各个自己去补充。

省政协常委、合肥开福寺方丈圆藏说:“震撼”,他写了一首诗,兹录于后:

大禹治水万古传,引江济淮功盖天,车船齐驱非梦幻,福泽群生谱新篇。(万以学)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