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文明自觉”点亮“城市精神”之光
漫步初秋的淮南街头,一股蓬勃生长、向上向善的新风扑面而来: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人多了,马路上随意闯红灯的人少了,一个个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街头、社区……一个转弯、一次凝眸,总能与文明不期而遇。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体。如何激发创建主体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市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持续深化“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淮南”活动、文明家庭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将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让市民成为城市文明的“代言人”,为淮南“城市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支撑起现代化美好淮南的文明新高度。
深化“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淮南”活动,让凡人善举铸就城市文明之魂。我市2022年评选出一、二季度“淮南好人”37人(组),追授1人,2人入选“安徽好人榜”,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隆重举行“德耀淮南”第七届淮南市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栏,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宣传。落实《淮南市文明行为表彰奖励暂行办法》,对2021年度评选、推报的市级以上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文明家庭发放奖金19.4万元。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82人(户),发放慰问金10万元。规范荣誉称号管理,印发《淮南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荣誉称号管理暂行办法》,让好人模范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深化文明家庭创建,让家庭“小细胞”筑就社会“大文明”。
我市开展第三届文明家庭推选活动,推选出市级文明家庭20户。印发《淮南市文明家庭创建标准和推选办法》《淮南市文明家庭激励与管理办法》,健全文明家庭推选、关爱、管理机制。在重要传统节日和时间节点,举办“我们的节日·元宵”“文明家庭传家风 欢乐和谐闹元宵”活动、“我们的节日·端午”“端午话家风 赓续爱国情”活动等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我们的节日·七夕”青年婚恋观、家庭观讲座等活动。在淮南日报、淮南广播电视台、淮南文明网及公众号,常态化宣传优秀家庭榜样先进事迹,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年元旦、春节期间,我市开展“佳节尚文明 志愿关爱行”活动4220场次,126461名志愿者参与,受益群众1002823人次。组织志愿者开展扫雪除雪、疫情防控、节约用水、爱心送考等志愿服务活动。举办淮南市学雷锋纪念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交流展示活动,表彰省、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举办志愿服务大集市,现场开展科普宣传、非遗体验、文艺演出、医疗义诊等便民惠民志愿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活动600余场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万多场次。今年寒暑假期间,开展“快乐假期”托管服务文明实践活动,累计参与志愿者2194人次,受益青少年10万余人次。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今年以来评选市级志愿服务典型25个,获评安徽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典型3个,获评第七批安徽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个、岗位学雷锋标兵1人。
深化移风易俗活动,让文明新风浸润现代化美好淮南。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我市部署开展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清明节期间,市文明办联合市民政局发出《“平安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联合市委网信办、市教育体育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2022·奋进·网上祭英烈”清明祭扫活动倡议书,组织开展2022年清明期间烈士祭扫活动。各县区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评选出“文明家庭”1100余户、“星级文明户”3万余户、“好媳妇”“好婆婆”3万3千余人。
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市印发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操作手册2022年任务分解表》《淮南市2022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评选出“新时代好少年”及提名奖30名,择优向省文明办推报省级新时代好少年2人,张陶欣玉同学入选安徽省新时代好少年候选名单。
“精气神”是城市的内在美。我市通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城市精神”树起来,汇聚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正能量。市民说,文明是一种力量,它支撑着城市的脊梁;文明是一把火炬,它照亮了淮南的美好明天。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