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红烧仔鸡、土豆丝炒木耳、清炒豆角……一盆盆刚刚出锅的菜热气腾腾,香味阵阵。8月18日,寿县红星社区老年食堂正式启动运营。
临近午餐时间,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种菜肴已摆放完毕,荤素搭配适宜,色香味俱全,十分丰盛。“这里环境不错,价格也合理,饭菜符合我们老年人清淡的口味,在这里吃饭省事又安心。”王大妈说。前来就餐的人们纷纷表示,老人就餐又增添一个新去处,好去处。
据了解,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寿县利用闲置国有资产改建成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可容纳60多人同时用餐的老年助餐食堂,集就餐、书画阅览、棋牌娱乐等多功能,有效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供给。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户籍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年龄结构层次、经济困难程度等情况适当给予就餐补助,让老年人愿意吃、吃得起。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我市60周岁以上人口约为63.7万人。市民政局牵头在全市开展了独居、空巢、留守等困难老年人的信息摸排,确定了全市老年助餐服务供给能力满足不少于12万老年人的就餐服务需求。
“我们制定了‘打基础、再提升、后完善’三步走工作计划,力求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2022年为“能力建设年”,目前在全市共建成了550多个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助餐服务供给能力满足不少于12万老年人的就餐服务需求;2023年为“建设提升年”,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87个,新增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84个;2024、2025年为“优化服务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在推进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中,我市坚持先急后缓、量力而行,城市社区按照10分钟就餐服务圈合理布局,农村优先在留守空巢独居等老年人多、居住比较集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布点,把食堂建在老人“家门口”。
为确保老年食堂(助餐点)规范运行,市民政部门规定,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至少应提供午餐服务,有条件的可提供早、晚餐服务,年度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疫情防控等特殊情况除外)。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应制定食谱且每周更新,有条件的可提供老年营养餐。老年助餐服务机构严格落实“六公示”制度,将食品经营许可证、健康证、收费价格以及对老年人的优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诺书、服务(投诉)电话上墙公示。
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老年人吃得起、吃得好,在助餐企业对老年人优惠的基础上,对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的老年人,政府分别给予每餐1-3元就餐补贴;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每餐补助3元。补助不可叠加使用,每天限补助1次。为方便老年人就餐,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有助餐需求的,持身份证前往老年助餐机构,通过签字、记账等方式进行用餐记录,从而享受助餐优惠。(记者 付莉荣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