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6月27日在百忙中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希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位于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的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陈宏斌告诉记者:“作为农业生产大托管的发源地,今年合作社种植的小麦创历史新高,秋季水稻机插秧已基本结束,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我们种粮大户送来了及时雨,真正要学习领会实质,把握要义,把种粮当成一种高光产业。”
7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进行采访,看到大托管展示馆的大厅中央位置书写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一切为了三农”等醒目的标语。生产车间,机声隆隆,正在紧张地加工大米。基地周边水稻一望无垠,满眼碧绿,长势喜人,田间工人在忙碌除草、施肥,进行田间管理。
陈宏斌告诉记者,自己种好粮多收粮的同时,想到集体的利益,群众由于粮价的上涨,每亩小麦由去年的每斤1.2元增加到每斤1.5元,而合同依然保留在保底600元,二次分红不低于200元以上。准备增加群众的收入,提高群众的分红比例。
今年的疫情卷土重来,农资价格上涨,党中央国务院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两次下拨资金给实际种粮者,平抑农资价格的上涨带来的损失,种粮大户每亩得到了20多元,凤台县地方政府也安排了飞防经费每亩15元,农民没有想到的政府都想到了,给种粮大户极大的帮助和鼓舞。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得益于“店集模式”的大托管。
6月25日下午,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赴凤台县杨村镇暑期实践团抵达店集村,五天时间在此进行有关农业生产大托管的暑期调研,调研了解到农业生产大托管不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这给了农民极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生陈莹骄告诉记者:“大托管是国务院参事室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一个中国乡村研究跟踪团队7人,2015年就入驻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了,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大托管使农民增收。”
店集村土地流转大户孙桂芹今年58岁了,她积极要求流转60亩土地,结果一年下来,净挣了一辆崭新的轿车。家住老荒塘的苏孝峰告诉记者:“我们把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村委会再把土地委托给专业合作社,我们还能在合作社务工。”
店集村在杨村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门指导下,摸索出一条大包干升级版的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经复制推广得到广泛认可。杨村镇纪委密切关注农业生产托管中全部环节,坚决维护好农业托管各项秩序,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没人种、农户“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等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
作为淮南市大托管试点之一,杨村镇店集村坚持“十统一”,不断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全面机械化种植、增强农业现代化步伐。无人机的投入使用,减少了田间耕种所需人力,降低从前“农药中毒”、“天气中暑”等农业风险问题,工作强度大大降低。
采访中,记者遇到一位朴实阿婆,已经花甲之年的朱洪秀老奶奶,她家的整地已经全部交给合作社托管,每至农忙季节,便来到合作社打打零工,干干农活,按天结算工资以补贴家用。尽管一天工作10小时到手的工资只有90元,这样农忙季节的零工对于乡间老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我们合作社目前托管了3000多亩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下一步还要提升粮食的品质,增加种粮大户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根据党建引领工作安排,合作支部在镇党委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听从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的安排,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抓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陈宏斌告诉记者。
头顶蓝天、背靠艳阳、脚踩大地、耕作田间,嗅着浓浓乡土气息。这是躬耕田间的真实写照,大托管下的“店集模式”使得更多的种粮大户多种粮、种好粮,于田间为自己一生事业继续耕耘。(记者 刘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