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惠民生
红烧鱼块、梅菜扣肉、炒豆角……7月8日中午,记者来到淮南高新区绿湾社区食堂时,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已摆放完毕,荤素搭配适宜,菜品可谓丰盛。
家住附近小区的老人陆续来到食堂,有的选择打包带走,有的选择在食堂就餐。“社区食堂环境整洁,明码标价,饭菜也可口,在这里吃饭省事又省心。”前来就餐的王大爷告诉记者,天气热,他和老伴经常光顾社区食堂。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助餐服务行动,作为牵头部门的市民政局强力推进,力求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抓好摸排调研,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专项行动
据悉,我市60周岁以上人口约为63.7万人。市民政局牵头在全市开展独居、空巢、留守等困难老年人的信息摸排。结合调研情况,经过认真测算,确定我市助餐服务供给能力满足不少于12万老年人的就餐服务需求的任务指标,覆盖面18.9%。
“我们制定了‘打基础、再提升、后完善’三步走工作计划,力求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市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2022年为“能力建设年”,在全市共建成550个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其中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279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271个,助餐服务供给能力满足不少于12万老年人的就餐服务需求;2023年为“建设提升年”,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87个,新增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84个;2024、2025年为“优化服务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抓好硬件建设,把食堂建在老人“家门口”
我市坚持先急后缓、量力而行,分类推进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合理布局规划,城市社区按照10分钟就餐服务圈合理布局,农村优先在留守空巢独居等老年人多、居住比较集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布点。明确建设标准,以建设助餐点为主、老年食堂为辅,老年食堂建设供餐能力在50人/餐以上,就餐面积原则不少于50平方米;老年助餐点一般集中就餐人数达到10人以上,面积原则不少于20平方米。
拓展助餐模式,规范助餐管理。我市推行“养老服务中心(站)+助餐”“餐饮企业+助餐”“物业服务+助餐”“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助餐”“敬老院食堂+助餐”“中央厨房+助餐”“公益慈善+助餐”等7种老年助餐模式,努力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规范助餐管理,对老年食堂(助餐点)实行统一名称、统一标识,提升其辨别度,方便老人用餐。
抓好政策保障,推进老年食堂可持续化运营
我市积极拓宽保障渠道,采取政府补助一部分、社区(村)自筹一部分、社会力量投入一部分、爱心人士捐赠一部分的多元筹资机制,统筹中央、省、市、县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发布“老年助餐专项基金”募捐倡议。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新建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分别不高于20万元、5万元补助标准予以一次性建设补助;根据老年人日就餐数量,给与2至4万不等的机构运营补贴;根据老年人年龄、经济困难程度等情况给予1至3元/餐就餐补助。落实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给予税费减免政策,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
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暖胃”更“暖心”。据悉,目前,我市已初步选点建设45个老年食堂(助餐点),同步推进新建的123个村级养老服务站配建助餐点功能、136个敬老院食堂对社会老人开放,确保老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