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乡村振兴在行动 > “小葡萄”串起村民“致富梦”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小葡萄”串起村民“致富梦”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6/13 9:55:2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日前,记者来到凤台县丁集镇张巷村杨荣群创办的果儿多家庭农场葡萄种植园,只见一排排整齐翠绿的葡萄藤上挂满了果实,一串串果粒饱满、长势喜人的葡萄让人垂涎欲滴,杨荣群夫妻俩一边查看葡萄的长势,一边向农场员工介绍葡萄的种植管理技术。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凤台县丁集镇张巷村村民杨荣群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发展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多渠道帮助农民增收,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奋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葡萄下市后,我们继续种植芹菜、莴笋、萝卜等蔬菜,经济效益大幅增加,2021年一年实现了100万元的收入,为附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6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00余户种植户发展农业种植,走上致富路。”杨荣群告诉记者,现在是农场员工最忙的时候,员工们每天除了要修花、修果,还要除草、施肥,整个农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

据悉,这些工人都是村里闲置在家的劳动力,如今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有了一些收入,大家干起活来格外卖力。“在家门口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一天不仅能挣50元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有了收入家里生活也宽裕许多。”村民张秀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介绍,2009年,杨荣群看到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便和爱人一同辞去深圳的工作,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在镇村干部的协调帮助下,她和爱人从农户手中流转了22亩土地,种植西红柿、黄瓜、西瓜等蔬菜瓜果类作物。后来,通过培训学习、实地考察,她发现种植葡萄效益好、前景广阔,于是将目光投向大棚葡萄产业。2013年,结合葡萄生长对土地的要求,她反复对周边的土地进行观测对比,最终确定了园址,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与园址所在农户签订了共50亩、15年的土地租用协议。2014年,她注册成立了凤台县丁集乡果儿多家庭农场。杨荣群的果园内当时引入的是夏黑、金手指两个主要品种,第二年就挂果上市了。在生产中,杨荣群特别注重“技术+品质”,坚持少施化肥少打农药,多施有机肥,防虫网生态防治,人工除草,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保证了葡萄的绿色种植,她的大棚促早葡萄非常受消费者的喜爱,每年都供不应求。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杨荣群种植的夏黑、金手指、醉金香等6个品种葡萄多次在国家、省市优质果品展评中获得一等奖,2019年荣获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竞赛金奖,2020年荣获上海森交会金奖,果儿多农场种植的阳光玫瑰、金手指、醉金香葡萄均在2020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19年至2021年果儿多葡萄连续三年荣获安徽省名优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她个人先后荣获全国、省、市最美家庭和省、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致富不忘乡邻。几年来杨荣群不仅自己富起来了,还带动周边不少乡亲一同富起来,只要有去她那学习种植技术的,她都耐心热心地帮助,还不计回报地帮扶杨村镇彭庄一个30余亩的扶贫产业园和肥西县一个500多亩的扶贫产业园,她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种植经验带了过去,手把手教授技术,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种植葡萄的干劲只会越来越大。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引进高档葡萄种植品种,持续提升我们葡萄的知名度,带领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杨荣群坚定地说。(记者 刘银昌 通讯员 岳 荣)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