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巾帼风采录 > 返乡创业“女能人” 乡村振兴“领头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返乡创业“女能人” 乡村振兴“领头雁”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3/8 9:55:3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记省三八红旗手凤台县丁集乡果儿多家庭农场法人杨荣群

她,勇于担当,返乡创业说干就干,扎根农村创造价值;她,勤于学习,攻坚克难掌握先进技术,种植出远近闻名的“灵索”葡萄;她,致富不忘乡邻,传授种植技术与经验,带领乡亲共奔富裕路。她就是凤台县丁集乡果儿多家庭农场法人、“80后”杨荣群。

2009年,杨荣群怀揣着返乡创业的梦想,和爱人一同辞去深圳的工作,扎根农村基层,发展种植产业。她和爱人从农户手中流转了22亩土地,种植西红柿、黄瓜、西瓜等蔬菜瓜果类作物。后来,通过培训学习,结合实地考察,她发现整个安徽省的葡萄产业还处于一个起步发展阶段,老方法露天种植模式“靠天收”根本无法获得效益,于是她将目光投向大棚葡萄产业。2013年,结合葡萄生长对土地的要求,她反复对周边的土地进行观测对比,最终确定了园址,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与园址所在农户签定了共50.56亩、15年的土地租用协议。2014年,她注册成立了凤台县丁集乡果儿多家庭农场。

杨荣群的果园内当时引入的是夏黑、金手指两个主要品种,第二年就挂果上市了。在生产中杨荣群特别注重“技术+品质”,坚持少施化肥少打农药,多施有机肥,防虫网生态防治,人工除草,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保证了葡萄的绿色种植,她的大棚促早葡萄非常受消费者的喜爱,每年的葡萄都是供不应求。

创业过程中也充满艰辛。杨荣群最为深刻的就是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几次强对流天气都让她遭受了损失,特别是2016年冬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一地的倒塌大棚被沉沉的厚雪压着,茁壮成长的葡萄苗倒的倒断的断,场面惨不忍睹。乐观积极的杨荣群并没有被打倒,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政府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夫妻二人迅速调整好心态开始修整果园,恢复了生产。

为了提高生产核心技能,杨荣群先后参加全国、省相关培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融合,掌握了一套特有的领先种植葡萄技术。在2014年至2016年淮南市科协举办的“淮河湾杯”优质葡萄大赛评比中,她选送的葡萄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2015年她果断申请注册了“灵索”(意思为用心去探索)商标。2015年,果儿多家庭农场经审核被评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16年成功申请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已通过葡萄绿色认证。2017年至2019年,在全省优质果品展评中她选送的葡萄连续两届拿下一、二等奖等。她荣获淮南市三八红旗手、安徽省最美家庭、第三届凤台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省、市荣誉。

致富不忘乡邻,几年来杨荣群不光自己富起来了,她还带动了周边不少乡亲们一同富起来了,但凡有去她那学习种植技术的,她都耐心热心地帮助他们,她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走过的弯路不能让人家再走一遍。”近年来她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庄50余户村民发展葡萄种植业,还不计回报地帮扶杨村镇彭庄一个30余亩的扶贫产业园和肥西县的一个500多亩的扶贫产业园,她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种植经验带了过去,手把手把技术教给一个个贫困户,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记者 何婷婷 见习记者 郑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