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两个人物颇值得去品味一番,那就是贾雨村和刘姥姥。
贾雨村本生于仕宦之家,奈何祖宗根基衰尽。他一心求取功名,无奈囊中羞涩,只得暂在姑苏城葫芦庙安身,以卖文为生。后得甄士隐相助,他考中进士升为知府。期间因贪污徇私被革职,受聘于林如海家,任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借与林如海的关系攀附上了贾府。在贾政的帮助下,他官复原职,但他恩将仇报,在贾府被查抄时落井下石,向官卒举报贾家窝藏甄家罪产一事,使贾家被革去了世职,贬为平民。
再说刘姥姥,因年关将近,家中贫寒,连过冬的一应吃穿都没钱置办,便带着孙子板儿,去了荣国府,寻找曾经的王家二小姐,如今的贾家荣国府二房的二太太王夫人,求些救济。
贾雨村和刘姥姥,一个是读了“圣贤书”,社会地位显贵的“进士及第”;一个是为生计四处奔波,厚着脸皮去低声下气乞求他人的农村老妇。两个人似乎毫无交集,却又以贾府为参照物,展现出人世间不同的两副面孔。
贾雨村和刘姥姥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都有求于贾府。贾雨村是为了攀附权贵,再启仕途,刘姥姥则是为了家中营生,混个温饱。
两人在贾府眼中的形象显然是有“天差地别”的,贾雨村贵为进士出身,且是林黛玉的老师,想来攀附之时贾府也是给了较高礼遇的。刘姥姥进贾府时小心谨慎,奉承周瑞家的,又奉承王熙凤,希望能够得到救济;被林黛玉戏称为母蝗虫,薛宝钗等也是哄堂大笑夸她诙谐的好,妙玉因嫌她吃的茶杯脏便弃之不要,活脱脱一副供人取笑、遭人嫌弃的“小丑”形象。
贾雨村得了贾府帮助,官复原职,刘姥姥得了王熙凤二十两银子打赏,生活得以改善,可见贾府对二人都有天大的恩情。
然则二人对待恩情的态度却也是“天差地别”的,贾雨村为了仕途能再上台阶,在贾府危难之时选择了恩将仇报;刘姥姥则变卖田产,倾力寻回巧姐,报了王熙凤当时“随手一挥”的救济之恩。
贾雨村的恩将仇报原在意料之中,因为他本就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甄士隐在他困难之时,资助他进京赶考,对他有知遇之恩,然甄士隐独女香菱一事足可见贾雨村眼中只有利益,谁对他有用谁就是他的“恩人”。
人活一世,身边不可避免接触一些“贾雨村”和“刘姥姥”,自己也偶尔充当着“贾雨村”或“刘姥姥”的角色,正所谓“谁人人前不求人,谁人背后不被求”,我们缺的恰恰是识别“贾雨村”和“刘姥姥”的智慧眼光和甘心做“刘姥姥”的勇气魄力。
所谓知人难、识人更难,然皆有迹可循,小事亦可见大德,品行高劣,稍做了解便可知一二。与人交往,不识小人易遭算计,用人做事,不查德行后患无穷。
《红楼梦》写人写事写情亦写因果,贾雨村贪赃枉法之罪被钻营的门子所查,门子此时已是加官封爵的人,就治了贾雨村的种种罪,抄了他的家。刘姥姥赎回巧姐,成就了板儿与巧姐的一段美满姻缘,真的是“善恶到头终有报”。
倘若贾府早些看穿贾雨村的丑恶嘴脸,想来早将其“扫地出门”,府中的丫鬟小姐们若知道刘姥姥后来的知恩图报,估计也会收起讥讽,心生敬意。
小说终归有结局,人生的结局又如何看透呢?谨愿我们识得“贾雨村”,远离“贾雨村”,多结识一些“刘姥姥”这样质朴的朋友,更愿你我皆是“刘姥姥”,世事变迁,不弃心中那份质朴。(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