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煤新集公司感受智能矿山新变化
在中煤新集公司刘庄西区主运大巷里,一台闪着蓝色电子屏幕的电机车蓄势待发。该智能电机车装上了5G网络,时时可以语音通话,并已实现远程控制,电子与机械双制动,让机车行驶更安全。
为感受智能矿山新变化,记者一行走进刘庄、口孜东矿一探究竟。
2月15日16时,在刘庄煤矿171105轨道顺槽,该公司自行升级改造的首台无人驾驶单轨吊机车匀速前行着。该操作平台已实现车辆智能调度、风门自动开启、道岔自动变道,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可完成高精度循环作业。2月20日,口孜东矿传来消息,该公司2022年首个智能化工作面,111306综采面已完成回采前的准备工作,一键启动、记忆切割、跟机移架等功能已被新时代的煤矿工人所熟练掌握。
政策引导发展所趋
“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矿山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采掘、运输、洗选、安全保障等过程智能化运行,已成为智能矿山发展的共识。”公司智能化方面负责人说道。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广泛应用。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煤矿智能化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1年,该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关于智能化发展战略部署要求,先后下发了《智能化矿井建设技术标准》《智能化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引进智能化专业人才,成立智能化工作专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步伐。
智能担当减人提效
2022年2月14日夜班,在口孜东矿111306智能工作面仅有10余位职工在检修、调试设备。多工种、“大兵团”作业的生产场景已消失不见。据现场一位老工人介绍,20年前的采煤面上无论早中夜班,始终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公司生产技能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煤矿智能化程度高了,生产效率在提升,用人也少了。以后,煤炭行业从业人数还会减少,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
据悉,公司在册人员近10年间减少了8000多人。由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四化”建设的持续推进,5年间,公司原煤工效从5.61吨/工提升至6.61吨/工,增长了18%;掘进工效由0.081米/工提升至0.098米/工,提高了21%,安全生产全面提效。
2021年,该公司围绕“四化”发展目标,聚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关键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煤新集公司3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率先实现智能化采煤,智能化采煤机具备自主定位、姿态监测、智能调高、故障诊断与预警等功能,记忆截割率大于50%;建成2条智能化掘进系统,实现区域内人员、设备、环境等相关信息的集中监测以及掘进、运输设备的集中协同控制;各矿井均建成了矿井综合自动化平台,提升、供电、压风、排水等大型固定设备已实现远程集中控制,井下固定岗位将全部实现无人化,部分岗位由机器人巡检或无人巡检,减少现场工作人员155人……近百项成果见行见效,内部科技成果转化率80%,节约成本近1亿多元。
大力推进“智”取未来
“智能化是提升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工程,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要在顶层设计上做文章,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矿开发深度融合,让智能化真正成为战胜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开采困难的有力武器。”公司党委主要负责人强调。
2月15日中班,在刘庄煤矿151307胶带顺槽巷,技术人员完成了公司首台智能综掘机地面一键启动、远程操作调试。综掘一队跟班队长金保宏介绍,智能综掘机在他们队使用得很好。他1996年进入新集后,一直从事掘进、综掘工作,从炮掘到综掘,从轨道式运输到单轨吊式运输,从粗放劳作,向技术操作转变。在他的印象中,随着智能化建设的加快,生产工序比以前更优化了,生产工效逐步提高,安全也更有保障了。
今年3月份,公司将对刘庄煤矿131306面、新集二矿220111面、口孜东矿111306工作面智能化进行检查验收。计划到2022年底,各矿井均实现智能化生产,所有固定岗位实现地面远程集控,井下生产作业人员将减少600人;计划到2025年底,所属各矿井建成常态化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公司级大数据平台,实现煤矿经营、安全、现场管理数字化,可实现智能决策,全面提质提效,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记者 鲁松 通讯员 武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