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级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运行纪实
为实现冷链食品闭环管理,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疫情防控工作部署,高标准建设运行市级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共抽检核酸检测样本57663个,开展外包装六面体消毒入仓进口冷链食品277302件,4745.292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体联动统筹打造“防火墙”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工作。2021年7月13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专门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守住安全底线。8月3日下午,市委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议,要求坚决抓好外防输入,加大对进口物品特别是冷链食品排查检测力度,做到闭环管理,确保“防得严”。
市委书记任泽锋督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压实防控责任,严格闭环管理,筑牢疫情防控防线。为加快推进进口冷链食品市级监管仓建设运行,市长张孝成、市委副书记汪谦慎对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仓建设工作作出批示。副市长陆晞深入企业检查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推进专仓建设。由市财政先行预拨经费100万元,用于专仓建设场地租赁、专仓改造升级、设施设备采购、后勤保障及规范运行。
为落实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相关工作部署,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分别以《关于落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指示精神的工作提醒函》、市政府重要工作第17号、第19号督办单跟踪问效。
为掌握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实情,市委督查考核办深入各县区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了全市冷链食品督查。对发现的问题抓好跟踪整改,并上报市委、市政府。市市场监管局实行监检稽结合,把开展冷链食品专项稽查执法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督查结合起来,每周由一名局领导带队,对51家直接进口冷链食品批发企业进行全入户督查,切实防控新冠病毒通过冷链食品输入风险。
多措并举确保精准“严管控”
我市通过“键对键”网上宣传、“面对面”亲自指导、“点对点”逐一核对等方式,指导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运用“安徽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目前已注册企业主体714户,录入产品2466批次,注册商品数5369件,生成台账34289个,完成率100%。
从去年11月27日开始,我市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均通过报备系统自动、实时汇总显示辖区内各企业的进口冷链食品报备信息,自动形成可导出的统计报表与报告,实现了报备信息的层级汇总、分级展示。
除了加强驻仓监管、核酸检测、预防性全面消毒三支队伍建设,我市还组建专业采样检测队伍55支755人,消毒队伍51支312人,专业消毒队伍2支,服务于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我市先后投入20余万元,在车辆进入监管仓和冷链食品进入冷库之前两个关键控制点在全省率先安装智能化全面消杀设备,在作业区及库内暂存区、库内安全仓区设置6个全方位摄像头和监控视频和无线对讲系统,实现远程实时管理。综合运用消费者扫码记录和监管仓数据信息,市场监管、卫健和疾控部门高效配合,及时安全处置4起涉及外省市涉疫食品流入我市事件。
打防并进力求安全“不打烊”
为落实常态化管控,我市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设置入仓查验区、车辆外部消毒区、采样区、检测区、卸货区等功能区,明确工作人员按照工作性质在自身工作区域活动。通过物理屏障与仓内其他区域划分,在地面标识清晰且有指引作用的单向进出通道,配备紫外线灯,防止出现交叉污染。对监管仓环境和设施设备按要求定期消毒,关键点位的消毒落实到位。
为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我市开展循环往复全覆盖检查,依托全市2114名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员、协管员,加强网格化监管,织密排查网络,对全市193家冷藏库,401家冷冻库,52家进口冷库每日开展“地毯式”排查。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三专、五证、五不”要求。共排查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5009家次。
同时,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线上排查及处置工作的通知》,开展线上线下联动处置,加强线上排查,落实线下精准跟踪处置。2021年8月11日组织开展了线上追溯演练,发现不规范行为18条,均落实线下处置。市场监管、卫健、商务、海关、交通、公安、邮政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冷链食品源头端、生产端、市场端、消费端各环节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协查机制,共查处进口冷链食品案件22起,其中移送公安部门6起。(特约记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