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二季) > 曾讲学于寿春的桓荣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曾讲学于寿春的桓荣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12/13 11:19:4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师长、夫子、西席、宗师、教授等。其中“西席”这一称谓就来源于曾讲学寿春的桓荣。

桓荣(生卒年不详),字春卿,沛郡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初年大臣、经学大师。龙亢原为一个不起眼的小镇,“龙亢”的“亢”不读“抗”,而读“缸”,指的是龙的颈部,比喻人的重要部位,可见龙亢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要冲。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在龙亢设龙亢县。自此,一条古官道在这里纵贯,北通徐州,南达寿春,与自西向东穿境而过的涡河十字交叉,形成了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体系。地灵人杰,桓荣就出生在这藏龙卧虎之地。

桓荣幼年就读于龙亢戟门外碧霞宫(泰山庙),庙后至今尚存桓荣洗砚池遗址。他年少时只身到长安求学,跟从博士九江人朱普学习。当时社会动乱,他贫穷如洗,饥寒交迫,边做佣工边求学,隐忍不发,勤学不倦,十五年不回家乡,终成学业。

桓荣和他的后人都以讲学为务。他作为一名私学大师,广招门徒,教授经学,学生数以千计。王莽代汉后,桓荣因朱普去世,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并留九江教授,学生常有数百人。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桓荣为避李宪割据之祸,抱持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之中,忍饥挨饿仍不辍讲学,表现出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时局平静后,他又在江淮间教授学生。桓荣避难的九江郡郡治在寿春,即现今安徽省寿县,所以他教授学生的“江淮间”也就是寿春这一带。

公元43年,桓荣为东汉光武帝刘秀赏识,被请进宫廷教授太子刘庄,先后被拜为议郎、博士、太子少傅、太常。桓荣将“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章句达四十万言的《尚书》删减为二十三万言,并以此教授太子,太子终于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因而受到宫廷及儒学界的推崇。汉明帝刘庄登基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在坐西面东的位置,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

《礼记·曲礼上》曰:“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古人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面东的最为尊贵。宾主相见,让客人坐西方,以示敬重。这个座位称为“宾席”,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客人就被称为“西席”。汉明帝虽为皇帝,仍然纡尊降贵,给老师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唐代柳宗元《重赠刘连州》:“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这里的“西宾”如同“西席”,就是指老师。后来,汉明帝还封桓荣为关内侯。桓荣在八十多岁时去世,汉明帝身着孝服,亲自为其送葬,赐冢茔于首阳山之南。

桓荣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桓郁继承父业,教授章帝、和帝经书;孙子桓焉继承祖业,为安帝、顺帝师。桓氏祖孙三代,共教授五个皇帝。桓氏家族当时不仅在寿春乃至安徽地区,还在长安及河南招徒讲学,是一个依靠文化教育起家的世家大族。《后汉书》记载:东汉经学教育,“桓氏尤盛,自荣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时。”两汉时期,安徽私学发达,出现了一些经学大师,并形成了若干教育世家,他们在教育上的成就远远超过官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桓氏世家。

千年之前,安徽怀远县龙亢古镇成为帝师之乡,桓氏家族拥有“三代御先生、五代帝王师”的美称。在龙亢古镇、涡河之滨,为纪念桓荣而修建的牌坊,厚重古朴,牌坊之上镌刻着“桓傅故里”四字砖石阳文,历经千年风霜雨雪、刀光剑影,至今仍巍然屹立。千年以来,龙亢桓氏世家的教育薪火世代绵延,犹如一条巨龙飞动升腾,带动了安徽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跨越腾飞。(吴骧)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