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二季) > 汗洒河清清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汗洒河清清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11/22 10:05: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走在茨淮新河大堤上,仿佛看到七十年代投入民工上千万人次,历时近十年开挖西起阜阳北的茨河浦,东至怀远荆山口入淮的长达一百三十多公里的淮河入口支流——茨淮新河的壮观场面。

那是一场如梦的经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革命的红色工程,是在一个劳动日价值不足贰角钱的战天斗地精神下的艰苦奋斗史。记得第一次上茨淮河工,是1975年8月那场历史罕见的大洪水之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过一番紧张收拾,作为连队伙食长的我,带领不吭声的老王,憨厚的老余和瘦个儿“长脸”,拉了满满当当一板车炊具,还有吃的、烧的、睡的。我穿了一件黄色旧大衣,用红芋秧束着腰。我们两人一班轮流着拉。到了目的地,先搭棚垒灶生火,扎下营寨后,我带着“长脸”去集上买菜,第三天大队人马到齐了,大伙儿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

工地是民兵建制,一个大队是一个连,公社为营,县里是指挥所,每天天不亮大喇叭一响就起床,第一首歌总是《东方红》,干到八点多吃饭,九点又要上工,劳动任务十分繁重,晚上即使天黑,这边不喊吃饭,那边也不收工,为了促进度、缩短工期,各大队都是加班加点地干。我的活虽比民工轻些,可也没有一点空闲,除了买菜,安排好一日三餐的伙食外,同时还要保障工地材料的供应,拉坡的麻绳断了,运土的板车坏了,铁锹一天能蹬毁三、四把,都是我到公社营部去领。后勤事无巨细,杂乱而繁琐,我同炊事员一起睡得晚、起得早,每天都要用大笼蒸馍,六寸长的大馍,一人一顿就得四五个,领导要求食堂必须让民工吃饱,在菜金有限的情况下还要吃好,就要求后勤想法子变着样。有时改善下生活,难免有挑肥拣瘦的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过虽有点小意见,事后也会和好,这都是勺子碰锅灶的小事。

我有时要应付上面的会议,还得领料、结账、搞卫生、抓防疫,到工地写稿,给大伙鼓劲,县指挥部大喇叭里没少播俺稿件,记得我头一次上广播的稿件题目就叫《我为革命上茨淮》。

此外,我还要到工地同民工蹬锹、拉车,同大家一起感受千军万马战茨淮的壮阔场面,河坡上忙忙碌碌的人们比蚂蚁搬家还要稠密。据说,大禹治水为民解忧,我们每天上千万人挖茨河,汇成了人的河流,人的海洋,这不正是大禹精神的再现吗?看啊!大冷的天,抱锹的光着脊梁,那才叫甩开膀子干,拉车的鞋子用麻绳绑着,累趴下起来还拉,手上不知磨了多少血泡。有个拉车的已有五十多岁,一不小心脚踝扭伤了,连长让他休息,他却说:“这点轻伤算什么,歇一夜就好了。”如果是遇到全线打垄沟(每层排水用的),全连队从各班排抽出棒劳力,连天加夜连轴转,不打通垄沟不上岸,工地上人人是英雄,个个是好汉,有时想装弄也装不掉,连解手都有人掐时间,因为每个班组是一个小组合,少一个人干活就更加吃力,如果有人病了,后方必须替补一个,一马抵一车!工地上很少有娱乐,大喇叭整天放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有时营部安排放一场电影,都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有时堤坝上走一个穿花衣服的,大家都停住手中的活,眼瞅着喊,俺连队有个叫小精喜的,三十岁的小伙子未结婚,在大家的鼓动下,甩出了男“高音”:“俺也不吃石榴,俺也不上楼,俺只想往坝上打你一砖头,正好打中你的头,带你一块去溜溜……”歌声一停,满河的口哨声,起哄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直到将人家喊得手捂脸跑下堤坝那边,那哄笑从一个连队传遍整个河筒,引来整河欢笑声。

而今再次走上这幽静的河堤上,似乎在梦呓中醒来,望远看去,这条淮河支流,像一条巨龙,莽莽苍苍,蜿蜒东流,那河面的白帆高高扬起,那船与船上的人们与水天相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正演奏一首古老的歌,淳朴而又和谐。崭新的茨淮新河以博大的胸怀和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她躺在一马平川的黑土地上,任丽日高照,那么慈祥、温柔,那么壮美、崇高,太阳在高升着,岸畔的村庄披了黄金的色彩,人们的衣着打扮更靓了,我仿佛置身于幻景,看着清清的河水,听着流畅的乡音,品着甜甜的日子,觉得当年的累太值了。(苏登芬)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