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密织未成年人法治保护网
全市创建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70所、全国“零犯罪学校”近20家单位。
全市652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配备率100%。
今年以来全市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79件,受援人满意率100%……
一串串数字映射了我市60余万名未成年人成长的法治获得感。
近年来,我市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核心,探索构建组织领导、教育预防、维权矫治多环节服务于一体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新模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齐心协力,织密责任网
把保护未成年健康成长的法治网织得更密一些,把法治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孩子心头。
我市按照“有规划、有机制、有政策、有保障、有督查”推进思路,持续推动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有关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衔接,制定淮南市儿童发展纲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意见、家庭教育规划、做好疫情期间特殊困难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通知等近10项制度机制。
与此同时,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32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27个市直部门参与的“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130余家会员组成的淮南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协会等,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3个、儿童福利指导中心3个、首批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5个,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90名、村(居)儿童主任1092名,构建政府指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推动全社会形成依法优先、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宣传引导,织密普法网
护航青春,普法先行,让孩子们“零距离”沐浴在法治阳光下。
我市制定全国设区的市首个法治宣传教育条例,以地方性法规明确“经常性开展针对青少年等重点普法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硬任务。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列入年度全市重点普法目录及近50家市直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清单,持续开展“送法进学校”暨青少年模拟法庭、“护未成长 与法同行”“法治文化校园行”、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杜绝校园欺凌 护航青春成长”主题宣传等10余个活动,在“安徽法网”开设青少年普法“店铺”186个、上架产品1818个。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学校主阵地作用,我市要求“进一步推动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并开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优秀教学微视频评选,每年40万名中小学生同步开展“12·4”宪法晨读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司法执法场所、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近300场次。每年全市近800名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分别到校至少开展2次法治课程、法治实践活动。
关爱关注,织就维权网
“我们将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辩护、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以及包括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监护关系、人身损害赔偿等在内的人格权纠纷、侵权责任纠纷以及监护权特别程序的案件均纳入法援范围。”潘集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公、检、法、工、青、团、妇”等部门建立未成年人法援联动机制,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法援宣传活动,提升未成年人法援知晓率。同时,开通未成年人维权“绿色通道”,简化法律援助程序,提高法律援助精准度。今年截至9月10日,已办理未成年人法援案件10余件,接待未成年人法律咨询100余人次。
预防用心,帮扶暖心。深化全市“青少年维权岗”创建,举办全市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培训班等,启动2021年中高考减压及暑期青少年自护教育行动、“爱的陪伴·成长护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工服务项目,设立少年法庭7个、家事法庭5个、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15个、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5个;将1235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并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7×24小时全天候受理未成年人保护诉求。连续2年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救助105人次,发放助学金105万元。连续5年提高孤儿保障标准,今年为113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发放生活保障金644.86万元。(记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