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二季) > 灯班年会,淮上古城民俗文化记忆的永恒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灯班年会,淮上古城民俗文化记忆的永恒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11/17 9:24:5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彩光伴灯烛摇楼阁映辉,锣鼓随炮竹沿长街腾欢;半空银花,满巷烟火,融化了清佳佳闹嚷嚷一座古城……

每年新春、元宵两节,是淮畔古城人家民俗传统文化表演最为活跃也最开怀舒畅的日子。做为玩灯人由来已久的年节聚会,带着浓浓的淮河流域民间艺术演出的文化风情,走进家家户户期盼了整整一年的喜庆。至于灯班年会是什么时候兴起,延续了多少年代,没有人想到刻意去考证,长流不尽的滔滔淮水漂来的只有忙活了一年的淮上人家不分贫富都会享有的特定的年节灯会带来的欢声笑语,把长年的辛苦劳碌淡忘已尽。

整个灯会多有近二十个灯班亮相,诸如龙灯、蛤蜊灯、旱船灯、小马灯、跑驴灯、高跷灯、花鼓唱和灯;还有含带喜剧情调的扯单被灯、打面缸灯、大头和尚灯等等,从长街的这头玩到那头。玩灯人在街心依次排开,若涓涓细流缓缓沿街前行,每过一家店堂,店主早将备好的炮竹点燃,以示接迎,噼里啪啦中,灯班亦即止步,伴随锣鼓声起,踩着鼓点节拍开始表演,衣袖飘飘,舞姿款款,一时烟雾弥漫,灯火摇曳,欢声雷动。一个灯班演罢,在一片喝彩声中继续向前推行,又有下一个灯班跟上,店主照例又取出一串炮竹燃放,接迎下一个灯班演出,以此递进。假若店家接连燃放炮竹,有邀留灯班再演之意,灯班也会应邀,通常不会超过两回。

此时此刻,古城家院,万人空巷,长街两旁前来观灯的人潮,扶老扛幼,呼前吆后,排立街侧,人头攒动,挤成两道人墙,随着店家的炮竹烟火迎来送往。在所有灯班中,龙灯当属首班,每条龙皆由玩灯人自家扎成,一条龙周身每个骨节用细削的竹篾编扎,成后再用白纸片涂色糊贴龙身做为龙鳞,每条龙的口中都扎含一颗大红珠子,有龙珠呈祥之寓。龙灯的舞耍,依照古城几户大姓人家,分为张家龙、李家龙、王家龙……等,次第上街。虽说各家龙的风格色调不尽相同,街两旁的观众大都一眼就能分辨出,远远传出呼声:“看,XXX家的龙灯过来了!”各家龙灯上街玩耍既是欢乐喜庆,也有竞赛比试的含意。每家龙灯上街前,都要由舞龙人擎着整条龙从本姓氏的巷道各家门庭院落巡游一遍,据说是为避邪驱灾,讨个吉兆。每班龙灯出场,那阵势,那气派,威风八面,气魄宏伟。看两对长方匾额开道,匾内明烛高烧,通明透亮;次后八对大红珠珠紧随,由清一色细竹长杆高挑,双排列队,珠珠内红烛亮闪,焰光射空;再后是锣鼓班子压阵,整体仪仗过去,紧接着便是龙腾灯舞了。

龙灯舞耍时,龙口含珠,波光吞吐,头晃尾摆,转骨扭腰,真如活龙活现;舞龙人双手握杆,左右摆动,上下翻飞,穿插钻行,步调合拍,那龙尾舞者更是在龙身腾空瞬间将龙尾左右来回一个扫地甩摆,顿时观众目张神驰,惊呼连连,把舞龙情境推至高潮。据说舞龙技艺的高低分教就在于龙尾的舞耍,所以对舞耍者的挑选也极为严格。尤为奇特的是舞龙的间歇,街旁观灯的老人都纷纷上前撕扯那龙体上的鳞片,擦拭眼睛,说是可以用来清眸明目,不染眼疾,一个年节下来,那龙的周身上下会被撕得豁豁啦啦,只剩下一副光溜溜的骨架了。

龙灯过后的“小马灯”是将颜料涂糊的纸马从中间割开,人插在中央,替代马身,胸前是马头,身后是马尾,人装扮成马儿样。如此这般的马的扮相有七八位,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八匹“马儿”头晃尾摇,一溜交叉穿行,而每匹马的脖上挂的铃铎伴随马的跑动,发出叮叮当当有节奏的声响,更添加了愉悦好玩的快意。

“跑驴灯”又是一番饶兴的表演。采用黑白布疋分别裁剪缝制的黑驴行头,由两位玩灯人搭档套上,扮成毛驴的头尾和腰身状,俨然一头活生生蹦蹦跳跳的黑毛犟驴,两人进退协调,配合默契,或直立蹦跶嘶喊,或躺卧蹬腿翻滚,旁边一位农夫扮相的老者,头戴草帽,手挥鞭杆上前对黑驴吆喝驱赶,再配上乡俗俚语的调侃和驴子嗷嗷的狂叫,不时逗出围观者放纵的哄笑。

“踩高跷”可算是招惹孩子们的灯。一班玩灯人双腿捆绑两根垂直的木桩,脚踩木桩上方一侧的踏板,在半空中行走。那木桩的下端又尖又细,踩在街心的石板上,哒哒地来回走动,竟是那般稳稳当当,如履平地。扮演的角色大多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戏文中的人物,绕场互动,再夹带一些好玩的说笑,直让那些伸长脖子仰视的孩子们惊瞳圆睁,摒着气息目不转睛地围着转悠,不时发出呀呀地惊呼。

更有一班叫做“蛤蜊灯”的,“蛤蜊”又称“河蚌”。一对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肩背鱼篓的渔家夫妇赤膊上场,手掂渔网在街心捕捞,而且是真的网缆和渔具。对面扮演“蛤蜊”的,男扮女装,披红着绿,浓施粉黛,娇小俊美,活脱脱一芳龄女子,一扁长带彩的河蚌张开两片大壳,人在其中,扮作肉身內穰,用双手两边撑起蚌壳,壳体内上下左右缀满数十个标示“珍珠”的小灯泡,一忽一闪,流光溢彩,叫人眼花缭乱。渔家夫妇同蛤蜊相对舞蹈,一捕一躲,翩翩翻转,生动逼真,充满极浓的情趣与风采,博得如浪涛拍岸的掌声与欢呼。

最逗乐的是一班称作“打面缸”的灯。两个壮年汉子合抬一根杯口粗细的毛竹,上面绑一座椅,端坐一位“四老爷”,瓜皮小帽,八字胡须,丑角打扮,口里叼了杆旱烟袋,随着竹竿上下起落的颠簸,做出许多逗人发笑的滑稽动作。围观的人群跟着哄闹,虽说不免担心这个四老爷会不会坐不稳掉下来,还是乐意开怀,紧追不舍。

灯会表演中,常常出现两个灯班表演时间差的空档,这时也常常会出现一位“济公”模样的僧人,趿拉着破布鞋,一手托盘外糊红纸内点蜡烛的西瓜牙儿,一手摇着破蒲扇,一摇三晃,疯疯癫癫,游走其间,边摇边喊:“来来来,红沙瓤大西瓜,新上市的”。身后也总会跟上一大串孩童,嘻嘻哈哈,别是一番热闹逗趣的场景。

……

如许的灯班玩到哪里,人潮就流向哪里,从大年夜的年夜饭后一直玩到更深夜阑,再从除夕夜断断续续玩到元宵佳节,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从未间断。这就是年节灯会带给古城人家无尽的祥和与快乐,彰显出民俗传统文化根植的繁荣昌盛和无与伦比的亲和魅力。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更,而今的淮上古城,青石板铺就的长街早已拆迁,取代的是林立的楼群,拓宽的马路。做为民俗传统文化风情的灯班年会,也已成为淮上古城的历史随长流不尽的淮水一去不复返了。当初喧闹繁华的场面间或还留给人们些许的记忆,但留在记忆的也会因记忆者的老去而被忘却,可庆幸的是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传统文化载入了淮河大文化的丰厚史册,如此将有望由传承者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为不朽的永恒。

点数淮河文化,精深博大,梦里淮上古城,一支民俗奇葩,逢年吐芳华,闹春满人家,年会灯班,淮城庆佳,月树星草紫藤兰花云栋鳞瓦流传史话……(李恒瑞)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