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回家种地没出息,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梦在这里,乡愁与情怀,抒写了我的人生追求,振兴乡村,致富乡亲,记录着我的抱负。”近日,回乡创业的寿县元华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邹本社告诉记者。
“大雁高飞靠头雁”。培育造就更多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农村虽小,但天地广阔。
金秋10月,在美丽的安丰塘畔的板桥镇邹祠村,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和村庄、小路、河流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丰收画卷。走进邹祠村的田间地头,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记者来到了元华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稻田中,几台收割机开足马力正穿梭田间,轰鸣声不绝于耳。田埂上,农场负责人邹本社,望着丰收的景象,脸上挂满了笑容……
邹本社告诉记者,他全家都是板桥镇邹祠村人。今年已有50岁的他,早在18岁时便只身在常州外贸务工,后在上海从事物流公司,经过一番辛苦打拼,他成就了一番事业。就在他生意蒸蒸日上之时,却决定返回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做一名新型的职业农民。
2016年秋,他返回了家乡,望着日新月异的村庄,他越发感受到今天农业已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在反复论证调研的基础上,他发现,本村土地多撂荒,外出务工没人种,老弱病残种不了;安丰塘环境优美,水质优良,没有污染。他流转土地近500亩,并注册成立了寿县元华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开展订单农业,大面积种植优质水稻“丰良优”。在插秧季节,他每天安排本村村民近40人务工,一天每人工时费200元。进入8月份以来,他几乎每天都行走在田埂,查看稻谷生长情况,科学施肥除草,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水稻稳产丰收,仅今年秋粮收成便在30万公斤左右。
为了农作物秸秆能得到合理利用,他投资140万元,占地6亩,建设厂房1100平方米,成立了“寿县元华秸秆回收中心”,为邹祠村的环境治理提供了便利。在邹本社的带动下,在上海经商的儿子邹根生,也在2018年返乡应聘,成了邹祠村村支两委的一名成员。
“做一个新农人是我的梦想。致力于乡村振兴,我不仅要起到标杆作用,还要让更多的返乡创业者看到希望,带动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让乡亲们的口袋都鼓起来,日子过得更红火一些。”邹本社如是说。(通讯员 李峰 记者 刘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