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我为群众办实事 > 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8/25 9:04:2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谢家集区全力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沟通水畅,俺老百姓种粮有保障。”日前,记者来到谢家集区李郢孜镇新河村采访,站在修缮一新的排灌渠边,新河村村民戚明坤高兴地告诉记者说:“现在排灌渠疏通修护好了,俺再不用为种庄稼提水排水犯愁了,粮食丰产丰收有了坚实的保障,政府是把好事、实事办到了俺老百姓的心坎上了。”

李郢孜镇农建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新河村以前农业灌溉设施条件比较简陋,主要灌溉水渠淤积严重,田间水渠灌溉排水能力不能满足丰产丰收要求。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以来,李郢孜镇实施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重点对新河一级站主水渠进行了清淤衬砌,对吴北组灌溉渠进行了改造修筑,共计修筑清淤渠道1494米,有效改善了李郢孜镇域范围内万亩农田灌溉条件,解决了周边千亩农田的灌溉排水难题,优化了水体生态,改善了村庄环境,让沿线8700余群众受益。”

“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完成后,可以改善我镇近2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生产用水要比以往提前3到5天,同时每年还能够大约节约48万多立方水,增加蓄水量约26.7万立方。”

在谢家集区杨公镇,该镇农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杨公镇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自从今年1月份开工以来,镇里想方设法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千方百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预计8月底前可全面完成工程建设。工程竣工后,全镇农田灌溉保证率能达到92%,将彻底解决汤王等9个村用水矛盾问题,约有2.3万人受益。”

“灌溉渠修好后,能够解决我们乡8个行政村约15000亩土地灌溉问题,插秧灌溉要比过去提前5到10天时间,大大降低了灌溉成本。”在孤堆回族乡采访时,该乡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们孤堆回族乡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总投资中标价格是1400万元。工程项目自去年12月份开工以来,在镇政府、监理单位和党员群众监督下,我们全力保障工程质量,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项目竣工后,我们孤堆回族乡境内农田旱作区保证灌溉率能达到90%,水稻区农田保证率能达到95%,将有效解决孤堆回族乡境内8个行政村用水紧张问题,约有1万余人受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谢家集区将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事项,按照“旱能灌,涝能排”的建设旱涝保收田目标,倾听群众呼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该区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开源节流,在原水利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或翻新,重点疏浚整治农村渠系、塘坝,维修改造输水沟渠及配套建筑物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切实改善了镇村田、路、渠现状,优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助力了乡村振兴。

据谢家集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该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覆盖了杨公镇、孤堆回族乡、李郢孜镇三个乡镇,共治理面积4.7万亩,工程全部完成后,预计将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3685万亩,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将不低于80%,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将提高到0.65,节水效益11.23万元,增产效益达374.76万元。(通讯员 盛 静 记者 苏 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