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二季) > 风雨沧桑东津渡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风雨沧桑东津渡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8/2 8:47: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年6月29日,寿县东津渡大桥南侧半幅道路为过往车辆开放,标志着作为连通淮南、寿县的重要交通枢纽——东津渡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东津渡大桥系“引江济淮”重要控制节点工程,它的正式通车预示着原东津渡大桥要彻底拆除,再建东津渡大桥(左幅)。东津渡大桥上跨“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航道,全长1900米,主跨130米,设计标准为双向6车道,时速60公里。新桥比老桥高约18米,2000吨货船可以从桥下自由通航。

东津渡,原名长濑津。郦道元《水经注》载:“肥水自黎浆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陆舟车,是焉萃止。”郦道元时代,东津渡还没有桥,它只是一个小津渡,南来北往的船只经常在此补给。

郦道元之后,东津渡有了浮桥。明嘉靖《寿州志·桥梁》记载:“淝桥,城东五里。周世宗显德三年征淮南,亲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那就是说,公元956年,周世宗柴荣帅军攻打寿州时过淝桥,自带一块石头,当炮石用。柴荣的部下每人都携带一块石头。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柴荣攻打寿州时应该是三月枯水期,不然,淝桥是过不来的。

冷兵器时代,造一座桥,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在肥水上建一座桥,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到了乾隆时代,东津渡桥有了些许改变。清乾隆《寿州志·关津》篇载:“东津渡大桥即东肥水渡也。旧建长桥以济人行第,遇夏秋淮水倒漾,桥顶长堤俱没于水,乃以舟济。年来议欲加高桥顶,更筑长堤而未果。是有望于后来之急公尚义者。”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太多的信息:加固东淝桥,政府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急公尚义者”了。站在东津渡旁,凤阳太守项樟一首《东津早发》诗说出了自己的无奈:“鸡声催晓报喈喈,出郭曈昽山色佳。欲向八公探素笈,笑羁五马缺青鞍。共筹河濬中心渡,便可帆通十里淮。民事相关抛未得,肯容拾级造丹崖。”如果中心渡也就是东津渡有了桥,“便可帆通十里淮”。但是,旧时的州官即使再爱民如子、即使再热血沸腾也建不起来东津渡大桥。

清朝末年,寿州有了一批“急公尚义者”,那就是寿州望族孙氏。(这里要简单说明的是,古肥水通现代的淝。笔者注)清光绪《寿州志·关津》篇载:“东津渡大桥,即东淝水渡,古名长濑津,有桥。(寿州乐)云‘上我长濑桥。’复倾圮,以州济。国朝顺治十年,兵备道沈秉公驻寿,复创建之。乾隆五十九年,州人孙蟠与侄克仟捐资重修,于桥西南增筑长堤。嘉庆五年,复于西南增建一桥。道光元年,克任弟克依与弟侄等捐资作举本,以供岁修之费,有《重修碑记》与《捐资生息记》。光绪元年,候补道任兰生筹款重修,并修西南小桥。孙家丞有记。”寿州自古系繁华都市,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清朝时期,修一座东津渡桥,打开寿州向东通道已势在必行。一批批“急公尚义者”前赴后继担当起来修建东津渡大桥的重任。

这里,我必须要简单介绍一下孙蟠其人。1996版《寿州志·人物》记载:“孙蟠(1727——1804年)名世撝,字十洲,号石舟,又号小巫山樵,寿州人。贡生。曾任广西南宁府知府、浙江按察使。著作颇丰,著有《群经析疑》、《十洲诗文钞》……《孙氏宗祠乡贤传》等。嘉庆九年十月因病卒于家。”位于八公山麓的青琅轩馆便是孙蟠家的私花园。咸丰状元孙家鼐比孙蟠整整晚生了100年,系孙蟠的后人。县志上不但记载了孙氏家族捐修东津渡桥的功绩,年年修缮桥梁的费用,孙氏家族都筹集在册。也只有具备如此文化底蕴的人,才有这样的情怀,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肩负起修补东津渡桥的使命。

东津渡大桥真正迎来“急公尚义者”是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它迎来了一大批共产党人。1996版《寿州志·交通》记载:“东津渡大桥位于07219国防公路的东津渡口,跨越东淝水,因名东津渡大桥。东津渡口,古名长濑津。……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州人孙蟠与侄克任捐资重修;至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又在桥西南增建一小桥;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二桥。民国间,二桥倾倒。1950年新挖淝水新河,次年四月,由原六安专区治淮指挥部在新河上修一石拱桥,全长39米。1953年在桥西寿县境老河床上建一座12米石台木面桥。两桥间约以百米路堤连接,并有弯道;桥西公路约长2公里,地势低洼,每逢涨水,即成渡口。”建国初期,国民经济也十分困难,加之抗美援朝对综合国力的制约,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架起这样的桥梁也实属不易。

1973年经安徽省批准投资105万元,由省交通厅设计并施工,在原石拱桥北百米处建12孔20米钢筋混凝土大桥,跨淝水新老河床,全长272.4米,桥面宽7米。1973年8月15日开工,次年5月5日竣工,验收后归淮南市公路部门管理。

见证一个地方的变迁,最好找一个参照物。东津渡桥的变迁,就是淮南市快速发展最有力的见证。2016年1月,寿县由六安市整体划归淮南。此时,引江济淮工程序幕正在拉开,由于要达到通航2000吨的能力,东津渡大桥再一次高标准规划、设计,短短5年时间,见证了东津渡大桥如一弯彩虹巍然屹立淮河南岸,成了横跨淝水之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陈立松)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