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题报道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7/29 10:49: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面对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市全力推行城管体制改革试点,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创造城市宜居环境、创优城市服务水平,使城市在美丽嬗变中提升品质和气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漫步淮南街头,人们在不经意间发现,城区道路变宽了,街道干净整洁了,商户经营秩序规范了,市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了……随着全省城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我市不断优化体制、健全法规制度、重塑城管形象,正经历一场从颜值到内涵的蝶变。

“变污为景”,城市容貌更加精美

作为全省城管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我市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综合设置城管执法机构,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工作逐步由“单打独斗”走向“齐抓共管”。

“我家门前有一座垃圾山,夏天再热都不敢开窗户,那苍蝇乌泱乌泱的……请有空来看看!”2017年,家住大通区九龙岗镇的一位村民曾经给市城管局写过一封信,表达着自己的无奈与期盼。

城市环境整洁优美是每一个城市和谐宜居的基础。淮南是工矿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大大小小29个俗称“垃圾山”的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严重影响着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对于这些“垃圾山”,城管部门逐一现场踏勘,提出了分阶段整治、规范化治理的思路,采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实施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使昔日的“垃圾山”变身游园或绿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从全省排名第14位到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以前这里就是一座‘垃圾山’,塑料袋、废纸满天飞,臭气熏天。垃圾清理后,现在这里大变样了,干干净净的,空气好多了,和城里的游园差不多。”近日,记者来到八公山区杨家地村,几位村民感慨地说。如今,全市积存的29座“垃圾山”变为游园、绿地,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变刚为柔”,城管执法更加规范

日前,记者走进凤台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视频监控巡查中发现了淮河东路路面有一处垃圾裸露在路面,随即将视频截图,发送到相关部门。随后,相关部门赶赴现场处理问题,整个过程一共只用了7分钟。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我市通过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让城市管理更智慧。我市建成市、县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及时,限时办结及时。

2018年,淮南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明确执法范围。针对日常城市管理执法中办案效率低、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客观需要的情况,创新推行“非接触式”执法试点,积极探索以执法现场可视化、违法取证多元化及法院强制执行保障为基本要素的执法机制。

疫情防控期间,田家庵区城管执法人员发现个别店面存在出店经营等违规行为,致使顾客在店外聚集、就餐。对两家多次劝导无效的餐饮店,执法人员当即启动“非接触性执法”工作方案,依托执法摄录装备多次对其违法店外经营行为拍照留存违法证据,构建了证据链、确认了其违法事实并予以处罚,城管执法人员避免了与当事人接触,实行柔性执法,并确保客观公正。

“变堵为疏”,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在寿县新城区大转盘北侧的苹果街,过去时常有批发水果和蔬菜的零散商户。苹果街经过升级改造后,流动蔬菜批发商没有了固定的场地,就选择了晚上在大转盘周边就地经营。夜间各种交易的声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当好城市‘管家’,就要全力提升服务质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寿县城管局负责人赵守应告诉记者,在兼顾市容市貌的前提下,在附近设立了批发临时市场,免费提供给蔬菜批发商使用。

“摊点经济”涉及民生,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市建设、改造规范摊群点38个,设立摊位210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有效消除城市“堵点”问题,改善了市容、提供了岗位、促进了就业、保障了民生。

“在小区附近设置瓜果销售点不仅方便了俺们瓜农,也方便了住户。”7月18日,在谢家集区上岗新村巷口卖瓜的祁本顺乐呵呵地说:“有了这‘西瓜地图’,以后俺按图索骥,在瓜果临时销售点可以安心卖瓜了。”

6月3日起,市城管部门设置的2021年度夏季瓜果临时销售点正式启用,“西瓜地图”同步向广大市民和瓜农免费发放,据了解,这是自2011年以来,城管部门连续11年推出“西瓜地图”并设置夏季瓜果临时销售点。

“变废为宝”,城市发展更加精彩

在淮南市餐厨垃圾处理厂,一辆辆满载餐厨垃圾的密闭餐厨垃圾收运车驶入后,将餐厨垃圾倾倒至预处理车间卸料池内,经过物料筛选,将餐厨垃圾中的金属、木制品、瓷类等废弃物与有机油水混合物分离,废弃物送至填埋场填埋处置,有机油水混合物则经过技术处理,产生粗油脂、有机固料、沼气,实现循环再利用。

作为垃圾分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餐厨垃圾的收集备受社会关注。淮南在全省率先建设运营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解决了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问题,餐厨“泔水”得到资源化利用,保障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据了解,餐厨废弃物收运项目自2018年3月投入运营以来,餐厨废弃物特许经营企业已与918家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进行了定点定时的收运处理,收运范围覆盖全市主要城区。

“建筑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资源化利用就是挖掘这块巨大的城市矿产。”市城管局负责人表示,淮南作为全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最早试点城市,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各类再生骨料、地砖、步砖、砌砖,实现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2019年,市城管局积极利用淮南市成为全国34个建筑垃圾治理城市之一的契机,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相关政策,牵头推动完善建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已建成渣土消纳场1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2处,推进建筑垃圾产业化发展,不仅改善了市容市貌、改良了空气质量,也适应了“海绵城市”建设之所需。(特约记者 柏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