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管局推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让群众的事好办,把群众的事办好。”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明确出发点、着力点,推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活力、狠抓落实有魄力、为民解忧有动力。
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切,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迫切的需求做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市公管局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以“至诚初心”换“群众满意”。
“征集意见法”听民声知民情
近日,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的投标代表在提交投标文件需要用手机远程解密时,发现手机没有电量,工作人员迅速把他带到候标区便民处,专门为方便群众设立的多功能手机充电桩解了燃眉之急,使他没有错过当天开标活动。
这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小事不小,体现出市公管局听民声解民忧聚民心“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大情怀。
公开征集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期盼。市交易中心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代理机构QQ群等方式,围绕监管和服务两个方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有关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建设的意见建议,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目前已征集到“办事指南不详细”“增设便民设施”等9个问题建议。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市交易中心对征集到的问题绝不懈怠,找准原因,切实采取措施改进。针对交易主体反映项目受理要件繁琐的问题,探索推行“容缺进场、承诺办理、限时补正”工作机制,取消业主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等7项受理资料,明确容缺受理的范围,提高了办事效率,更加便民利民。
“一线工作法”办实事解难题
6月8日下午,市医保中心主任桂美琪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招标活动,采购的四个标段由于投标家数不足全部流标,需要启动二次开标,由于时间紧迫,桂美琪担心再次流标。正在焦虑中,下沉到交易中心轮值的市公管局局长黄涛出现在了他的面前。经过耐心细致的了解和倾听,查阅相关资料,黄涛对流标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采购人对招标文件、评标办法及标段划分不科学的部分进行调整,并要求交易中心项目服务人全程跟踪服务,为民生工程做好保障。桂美琪表示,市公管局真正做到了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办事群众诉求,让办事企业不“堵”心,市交易中心实行领导干部到业务科室值班制度,中心领导、科室干部带头到开评标现场办公、面对面解决服务对象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既为基层补充了专业力量又为群众分忧解难。截至目前,领导干部值班现场处理、解决办事群众涉及部分“淮采商城”采购到现场、便民设施不全等42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市公管局这种“调研在基层、决策在现场、服务在一线”的工作方式,推动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推动了广大党员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大手笔减法”优环境促发展
市公管局聚焦传统现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堵点”“难点”问题,围绕减材料、减事项、减时间、减流程,做足“减”字文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不见面开标,减轻疫情防控压力,减少投标企业成本。创新推出“网上办、不见面”开标模式,既避免大量人员到现场集聚,也避免招标人、投标人、代理机构、评标专家之间不当接触和围标串标等现象,使得开评标过程更透明、更规范。
优化交易业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围绕“放管服”改革要求,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修订,将12步操作流程减少至7步,需要现场办理的业务量减少了70%。
远程异地评标,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减少专家评标费用。采用“不见面”开标与远程异地评标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将采购人、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从地域上最大限度地隔离,实现各地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硬件设施资源和优质评标专家资源共享。
电子投标保函,减轻投标企业现金压力。目前,所有进场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实现100%支持电子保函模式,2020年为 9745家企业替代现金保证金26.8亿元,替代率近45%。
容缺受理,减少服务对象“折返跑”。取消现场提交代理机构资质证、业主单位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货物类采购立项批复等材料,将工程类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列入可容缺受理的范围,获得服务对象一致好评。(记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