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大通区上窑镇余巷村村民俞亮(化名)家的生活犹如悲喜的“过山车”:从儿子考取大学到查出患了重病,从帮助办理低保到申请1.5万元的医疗救助,民政部门的倾情相助,让一家人看到未来的希望。“从2020年7月1日起,我家每人每月的低保金涨到了642元,低保金每年都在增加,增强了生活的信心,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俞亮说。
一滴水折射阳光,一个温暖的事例,折射社会兜底保障的温度。
民政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底线制度安排,对无法通过产业、就业等实现脱贫的对象,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社会保障要兜底。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特别是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要求,心怀“国之大者”,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意识,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推进兜底救助、精准救助、温情救助、规范救助,坚决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我市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分别在2019年度、2020年度全省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
统筹政策衔接,织密社会救助安全网
——截至2020年底,全市在保农村低保对象863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8892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215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9436人。
毛集实验区大郢村农民徐明(化名)因为家人患病,2016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夏天,淮河干流汛情,一场洪水淹没了他辛苦经营的30多亩西瓜,让生活顿时陷入困境。此时,区民政部门积极联系区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力,共同施以民生救助,确保徐明家不返贫,实现稳定脱贫。“我家共领取了14.4万元的灾后补偿款,让灾后生产有了保障。”徐明告诉记者,他领取到补偿款时,心里既温暖又感动,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有保障。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我们着力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市民政局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我市着力强化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紧密衔接,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吃穿“两不愁”,有力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保障线。
社会保障标准好似一把刻度尺,我市通过不断抬高保障底线“刻度”,提升民生“温度”。“十三五”期间,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全面实现城乡低保统筹管理,城乡低保补助差距进一步缩小。2020年,市辖区和凤台县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42元,寿县提高到600元。“十三五”期间,全市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由304元、197元提高到489元、395元,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53.8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2.3亿元。
聚焦“三户一体”,落实兜底保障。我市围绕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及老少病残孤等“三户一体”人员进行摸排、走访、信息比对等工作,准确掌握各户收支、财产状况,综合评估家庭生活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将符合条件人员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落实重病重残“单人保”、生活必要支出扣减、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收入豁免等政策。
开展专项治理,净化低保环境。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集中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有关工作部署,我市结合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回头看”,连续三年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着力解决“三为”“四人”“五不”等民政系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展三年以来,全市共计排查24.2万人次,清退低保对象7691人,纳入低保对象1.86万人;市民政局会同驻局纪检组联合督查共抽查54个乡镇101个村873户1839人,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关爱特殊群体,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54万人次,发放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资金7.74亿元,发放护理补贴1651万元。
走进潘集区古沟回族乡敬老院,干净整洁的院落,美味可口的饭菜,精心的陪伴呵护……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镇里村里的干部动员俺去敬老院,俺开始还不愿意去,没想到来这儿一看,吃穿不用愁,生病有人看,比家里舒服多了。”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特困供养人员李老汉一脸的笑容,虽然已是70多岁高龄,但在护理人员的照顾下,老人不仅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还拥有了幸福的晚年。
来到大通区居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聚在一起,下下棋、谈谈心,其乐融融。该中心设有活动室、休息室以及户外活动场地,为社区空巢、孤寡老人提供日间托管服务。“以前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来这里娱乐,心情舒畅了,身体好多了。”“这里老年朋友多,大家一起摆龙门阵、打牌娱乐,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老人们乐呵呵地说。
望着墙上挂着的“大爱无疆,胜似亲人”的锦旗,救助员范胜利觉得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义。2020年7月的一天,附近派出所民警将肖英(化名)护送到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耐心询问身份信息,但肖英就是一声不吭。
范胜利立即让食堂为她做了一碗肉丝面。一碗面下肚,女护理员又拿来新衣服,帮着她洗澡,陪伴她休息,肖英情绪稳定下来,但神志依然迷糊。范胜利判断她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整整一个星期,他每天都与肖英聊天拉家常,一点一点收集线索,终于将方位确定在蚌埠市,帮助她成功寻亲……看着一家人笑容满面地离开,范胜利和同事们也是无比欣喜。
自80多岁的寿县双桥镇特困供养人员陈老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后,他便与镇、村、监护人签订了分散供养监护监管四方协议。镇里监管人每季度对其进行一次探视走访,村里监管人每月一次上门巡访,了解并掌握陈老汉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和基本生活情况,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记者来到陈老汉的家中,监护人邸道永正在为老人准备午饭。邸道永每天早、晚都要到老人家中,打扫卫生、安排饮食、帮老人洗浴等。“每月55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加上80元照料护理补贴,让老人的生活得到妥善的照顾。”邸道永说。
······
不让一人受寒,方为天下之暖。一个个暖心故事,生动诠释“民政爱民、民政为民”情怀。特困供养人员、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全市民政系统加强关爱保护,给予特殊关注,为他们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坚持动态调整,供养标准芝麻开花节节高。“十三五”期间,我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逐年提高,从2020年7月1日起,市辖区和凤台县农村分散、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财政年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7200元、8400元,寿县分别提高到6600元、8400元。从2020年12月1日起,我市分散抚养的孤儿基本生活费由每人每月1050元提高到1100元,集中抚养的孤儿基本生活费由每人每月1450元提高到1550元。
情系特困人员,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我市出台《因病支出型贫困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将因病支出型贫困居民纳入低保;针对因病因学因残经济负担重家庭开展调研,出台《淮南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细则》,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刚性支出。同时,加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服务,落实照料护理人监管责任;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分散居住特困人员及时安排入住供养服务机构;根据特困供养人员失能半失能程度,按照每人每月80至200元的标准发放护理补贴;投入资金110万元,为市辖区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护理保险,切实解决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难问题。
情系残疾人士,实施扶贫助残行动。我市持续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坚持保人、保户相结合,严格落实“单人保”政策,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对低保对象中重度残疾人上浮救助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44亿元。
情系留守儿童,实施儿童福利关爱行动。我市成立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摸排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实行“一人一档”;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儿童福利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团队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服务,为留守儿童开办“四点半学堂”“音乐课堂”“美术课堂”等,用爱心点亮孩子的梦想。
情系老年群体,实施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行动。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年)行动计划》《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和实施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社会化运营管理、中高档医养结合项目,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136所农村五保供养机构消防隐患整改完毕,90家敬老院升级为养老服务中心。我市面向社会开放的各类养老总床位3万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5张。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23127张,护理型床位7649张,占比33%。通过对养老机构的改造升级,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机构兜底保障功能,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
关注群众冷暖,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2020年疫情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孤儿等13.15万名困难群众,按照每人12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1578万元。“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为2.12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748万元。
“每次感觉自己快活不下去的时候,党和政府总给我希望……”曹女士泪眼婆娑地向记者讲述自己的遭遇:自从肿瘤复发,看病导致家徒四壁,一度想放弃治疗。
依托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民政服务网络,田家庵区民政部门主动与医保、教育、人社等多部门联动对接,在临时救助的同时还帮助曹女士申请了低保,让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恰是民政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因遭遇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我市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建立了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将低保标准4倍以下的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缩短审批流程,有效提升救助时效性。对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条件,但存在一定困难人员或家庭予以密切关注,动态分析返贫致贫风险,及时予以临时性救助,防止返贫致贫。
2019年3月份以来,鉴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食品价格单月同比涨幅较大,我市持续启动价格联动机制,累计为249.5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045亿元,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2020年,我市经历了疫情、汛情双重影响。疫情期间,我市阶段性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发放范围,3至6月份发放标准提高1倍,有效缓解困难群众因疫情造成的暂时性生活困难。同时,积极开展临时救助,对因受疫情、灾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及时救助,将1395名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为433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和物资82万元。精准掌握无法通过转产转业安置退捕渔民信息,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不落一人。
此外,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的养老服务机构,市级给予水、电、气费用一次性补助33.8万元,降低养老机构运行成本,确保其正常运转,保障特困供养人员生活。
强化信息比对,用详实数据支撑精准救助
——我市于2016年开通并投入使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出台《淮南市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累计核对16.9万户次42.7万人次,确保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准确、高效、公正。
我市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和社会救助工作深度融合,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了社会救助综合信息服务三级网络平台,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均可从网上申请审核审批,实现了社会救助的标准化、精准化、无纸化、多元化、一体化。同时,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与殡葬统计台账比对,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提升兜底保障信息化保障能力。
坚持经济核对前置,确保精准识别。我市对新申请救助对象和已获得救助的对象在动态审核时,必须经过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核对后方可审批,对有预警、有疑议的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杜绝“错保、漏保”现象。核对系统运行以来,我市累计核对16.9万户次42.7万人次。
加强与殡葬数据比对,确保应退尽退。我市定期对在保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与殡葬数据进行比对,对预警信息及时调查核实,对确定已死亡人员即刻清退。2019年以来,我市强化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与殡葬数据的比对核查工作,经调查核实已死亡人员及时出保2954人,有效提高了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民政兜底保障为幸福生活“加码”。回眸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程,我市民政系统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落实社会保障举措,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在脱贫攻坚战中彰显了民政担当、民政作为,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温暖脚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向“十四五”,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健全完善民政兜底保障体制机制,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履行民政兜底职责,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为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征程贡献民政力量。(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