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年追寻今朝圆梦——全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4户1960人均如期高质量实现脱贫目标,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2512.73元增加到2020年的11625.71元。
当摆脱贫困尘埃落定,城还是那座城,却变换了新模样;人还是那群人,却越过越有精气神。
若春雨之听雷,若长河之观天地。
听脱贫攻坚“足音”,观脱贫攻坚“答卷”。我们欣然发现,田家庵区在脱贫攻坚中实现的突破与超越,取得的经验与成果,磨砺的精神与作风,已然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航道”,推动田家庵区在高质量发展路上行稳致远!
凝聚合力勇攻坚,踏平坎坷成坦途
创脱贫攻坚战“先行之区”:田区高度重视顶格推动,举旗定向,尽锐出战,聚千钧于一击,毕其功于一役,决战决胜同步小康。
田家庵区扶贫工作涉及曹庵镇、史院乡2个乡镇20个行政村。2014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史院乡尹祠村、涧坝村),虽然贫困量不大,但面广、程度深,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多。作为淮南市的中心城区,脱贫攻坚这场划时代意义的战役,更要打赢打好!
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市委、市政府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立下愚公之志,扛起使命担当。
区委、区政府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坚持思想上认同、政治上看齐、行动上紧随,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在手里,扛在肩上。
建立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明确精准扶贫行动路径,科学搭建脱贫攻坚“四梁八柱”。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结合田区实际,制定出台定点帮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方面政策性文件,全面落实脱贫攻坚督查暗访、完善包保机制进一步加强定点帮扶工作、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推进乡村振兴行动等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户制宜落实精准帮扶政策,户均帮扶政策达到8个以上。
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实行区、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全区各级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压紧压实区、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形成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20名县级干部包保有扶贫任务的村,510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10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个区直部门定点帮扶有扶贫任务的村,保持20支驻村工作队稳定。
建立脱贫攻坚组织体系——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乡镇扶贫工作站、村扶贫工作室、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专职化“四个全覆盖”。
建立脱贫攻坚考核体系——每年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实施最严格的考核。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精准监督检查工作、脱贫攻坚专项巡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等工作,层层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建立脱贫攻坚投入体系——五年来,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713.55万元,其中,区级配套资金3852万元。全区办理贫困户小额信贷288户1440万元。区财政落实小额信贷风险准备金300万元,
尽锐出战、凝聚合力,田家庵脱贫攻坚蹄疾步稳。
最喜脱贫多善策,东风巧借好梳妆
写精准扶贫“时代答卷”:坚持政策联动、资源整合,把握“输血”与“造血”的“辩证法”,探索建立诸多长效机制,让“折翼者”展翅高飞,让自强者勇于追梦。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脱贫攻坚,下的是“硬功夫”“细功夫”。脱贫攻坚“成绩单”如何,回头再看,每道题都有了“田区答案”。
坚持精准方略,坚持标准质量,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健全完善脱贫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政策是宝,精准是金。
精准施策来自于政策根植于实际本身。
——兴产业、稳就业,让贫困群众感恩奋进,从精神上站起来、能力上强起来、生活上富起来。
傍晚的夕阳给曹庵镇曹庵村坤容超市洒上了金光。不善言谈的汤坤安静地坐在柜台前,等待着顾客,更是等待妻子刘福容从田里收工回来,等待着女儿们玩耍归来。那一刻,望着安静的汤坤,和他那满怀期待满怀幸福的眼神,真有种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感觉。
汤坤,肢体三级残疾,行动不便,家里上有没有劳动力的老母亲,下有两个幼小的女儿,一个上小学,一个才上幼儿园,只有爱人刘福容一个在奔波忙碌。针对汤坤家这种特殊贫困情况,村里一边积极宣传汤坤爱人刘福容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美德,以刘福容的精气神,鼓起汤坤脱贫的信心。一边对汤坤实施了几乎全方位的帮扶脱贫。对汤坤家的帮扶措施,可谓是应有尽有,到户大棚、产业扶贫基地、养殖扶贫、技能培训、村户联建光伏、小额贷款,享受351和180,低保医保电费等补助,减免两个女儿上学上幼儿园的一切费用等等。同时,根据汤坤身体残疾情况,帮助他家在路边开了一间坤容超市。汤坤坐在柜台里,不用走动,只要收款就可以了。小小超市虽然盈利不多,但一家5口人的基本生活保障绰绰有余。
为了让小小超市发挥最大作用,汤坤又在扶贫工作人员的协调下,2018年在小超市里开拓了中国邮政便民服务“邮乐购”,成了特许经营的曹庵镇曹庵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
曹庵乡间田野中,有着一排排发着光的玻璃建筑体。这是曹庵产业扶贫项目之一——光伏发电。在光伏发电的地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公示牌:曹庵镇2号产业扶贫基地,总投资100万元,所需资金由政府全额投入,产权由贫困户共同所有,为1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产业帮扶……旁边是这个扶贫基地的管理办法以及107户贫困户的名单。记者了解到,脱贫攻坚以来,田区建设了2个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2座200千瓦、户户联建光伏电站2520千瓦、独立户用光伏534千瓦。制定《田家庵区光伏电站管理办法》,规范光伏电站运维管理,保障光伏电站安全、稳定、持续运行。加强光伏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发电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公益性岗位工资和村级公益事业劳务支出。
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要从思想认识上引导,行为方法上支持!恢复其“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有梦想,帮你实现梦想;没有梦想的,帮助你创造梦想”。
“小康路上一个不落。”政府的关爱与自身的奋力拼搏,让贫困群众中诞生了更多的职业农民、创业者。他们满怀希望走上了致富路,让追梦人生与乡村振兴同向融合、同频共振。
走进史院乡生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羊基地,整齐洁净的羊圈一字排开。宽敞的院子里,有饲料仓库,还有正待加工的玉米秸秆。基地负责人刘治荣夫妇介绍说,当年曾因为贫困,他们在市区靠打工卖小吃养家。2011年,在乡政府的鼓励下,开始回乡创业。免费培训教给一技之长、拨给资金解决燃眉之急……一项项精准扶贫措施使得刘治荣如鱼得水。2015年,依托产业扶贫的政策,在乡政府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刘治荣注册80万元资金,组建了“淮南市生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全乡近100个养羊户为社员,其中包括许多贫困户。区里乡里相关部门和相关科技人员与刘治荣的养殖场一起为贫困户提供优品种羊,并免费培训,手把手地教给养殖操作技能,并开通了互联网上的销售渠道,形成产供销一体链,村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农民的根在土地,田野上的一个个大棚、一排排光伏发电,正与泥土融合,为美好的春天集聚着力量。光伏、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示范区……不同类型、方式各样的产业项目已渐渐绘成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建设标准化到户大棚544座、544户贫困户自主发展蔬菜瓜果等特色种植;建设产业扶贫基地6处414.94亩,由5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无劳力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为73户贫困户发放422只波尔山羊发展特色养殖;加大特色种养业奖补力度,发放产业支持补贴159户15.9万元。发展贫困村特色产业,建成2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基地22亩。
——保民生、纾民困,让贫困群众心安意惬,从政策中得实惠、举措中享幸福、帮扶中暖心坎。
脱贫,要有一份妥妥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的质量。”这是脱贫攻坚答卷最标准的答案,田区认真对照,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细化实化攻坚举措,把各项措施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教育扶贫“点亮希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为了更好地资助学生,田家庵区利用“田家庵之窗”网站,公布致全区大学生一封信和办理助学贷款流程图。通过“一封信”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助学政策,让大学生清楚知道办理所需的条件和流程。为了进一步方便曹庵、史院两乡镇的大学生不再远途到市区来办理,积极和电教馆协调添置设备,在区新政务大厅设立窗口,还在史院中心小学设立新的办理点。仇咀村的陈凤云同学考取了阜阳师范大学,在自己家门口就办理了助学手续,先后获得了奖学金3000元、贫困学生救助5000到8000元不等。小陈同学满怀欣喜与感动地说:真没想到扶贫政策这么好,扶贫工作这么贴心,把各项工作都做到了家门口。据统计,全区累计完成资助建档立卡学生3985人次,发放资金479.81万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1278人1030.165万元;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资助136人30.3万元,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投入力度,对涉及扶贫乡镇的10所校园实施维修改造工程。
在田家庵区扶贫办,记者还了解了这样一个跟教育扶贫相牵的故事:“爱心捐赠图书 助力教育扶贫——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带来的悠悠书香”。
为做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田家庵区扶贫办会同团区委围绕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积极与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协调联系图书捐赠事宜,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从区扶贫办了解到史院乡、曹庵镇等乡镇小学课外读物短缺后,联合安徽诚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满足贫困户孩子对知识和阅读的渴望。
贴心暖意看得见、关怀保障实打实。
●健康扶贫“应保尽保”。深入推进“百医驻村”建设,对20个卫生院(室)进行了整改修缮。贫困人口医疗服务证发放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新农合参合率均达到100%。落实“351”“180”健康扶贫政策和医疗救助4360人次205.2万元。
●就业扶贫“端稳饭碗”。累计完成实用技术培训65人次,技能培训383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72个。尤其是,2020年,针对新冠疫情和洪涝灾害影响,进一步完善“四帮四促”“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加强劳务对接联运机制,指导外出务工贫困人口573人次,有效保障疫情灾情期间务工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
●住房保障“居有所安”。全面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工作,完成285户住房条件较差的贫困户住房改造和维修工程。同时,完成庞岗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维修农村道路133.397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25处;建设农民文化广场6个、农民文化书屋20个;实施农村“三大革命”,推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改厕全覆盖。
不弃力微甘负重,且把初心年复年
践倾情扶贫“为民初心”: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全区各级扶贫干部扑下身子服务群众,演绎“叶对根的情谊”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责任与使命,不再仅代表着年华与远方,更连接着一种命运和全部梦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基层党支部。党支部坚强有力,基层党建有声有色,群众就跟得紧,基层党建有声有色,脱贫攻坚就有了硬核底气。
在脱贫攻坚中,田区注重配强“两委”班子,全面夯实党组织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组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定期举办党日活动,组织党员承诺践诺,在带头脱贫致富的同时“结对子”帮扶贫困户。有的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作用,组建各类调解组,投身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维护了农村和谐。尤其是实施各类扶贫项目90个,村集体经济逐年发展壮大。2020年底,尹祠、涧坝2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分别达到15.5万元、20.1万元。联结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群众威信得到有效提升。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陈来,史院乡联湖村驻村扶贫干部,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说,要带领群众脱贫,党员干部自己必须先脱“三层皮”:“嘴要脱皮”,宣传解释好各项扶贫政策;“脚要脱皮”,走进每一户贫困户家里;“手要脱皮”,和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脱贫攻坚战之前,陈来即将退休,在田家庵区环卫处负责工会工作。2017年7月,陈来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要求到田家庵区最偏远的史院乡联湖村担任驻村干部。用陈来的话说就是:要在退休前站好最后一班岗,绽放最美夕阳红。尽管从市区到联湖村也就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但交通不便,要骑一个多小时电动车才能到。为了安心工作,陈来在史院村租了民房,遇到工作忙的时候,一个月也难得回家一次。两年来的驻村扶贫,陈来对村里54位贫困户了如指掌,贫困户们对陈来更是亲切备至。
“小方,我老伴包的韭菜水饺,中午忙完了到家里来吃水饺吧。”建档立卡贫困户余家水给扶贫干部方静打电话说。一盘水饺,洋溢着浓浓扶贫情。方静是史院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看到村里有几户重残贫困户行走不便,她自费花了近三千元为他们买了三架轮椅。轮椅买来后,方静耐心教老人们如何使用。几位老人坐在轮椅上,自己能较为自如地转动车轮行走时,一个个开心得笑了。2018年冬季大雪降温,方静首先就想到了那几位无人照顾的五保户贫困户,便不顾雪地路滑,驱车到市区,自费为老人们买了保暖衣和吃的。老人逢人就说:人家扶贫干部就是心细,啥都能想到!从驻村之初被村民投以“观望”的目光,到老人们的一句“现在的干部作风真是变了,天天愿意到‘穷人家’去”的肯定,让方静感到欣慰。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脱贫攻坚中,田区扶贫干部、帮扶联系人挂念着百姓冷暖,扎根在田间地头,坚守在抗灾现场,奔波在发展路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攻城拔寨,合力而为。社会各界帮一把、拉一把,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大爱从来不会缺席。开展2家民营企业与2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捐款献爱心活动,全区累计完成社会捐款捐赠100余万元。大力开展政府采购扶贫产品和农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累计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约39.25吨、销售价值约87.5万元。目前已申报3个特色农产品为国家扶贫产品;完成300个消费扶贫专柜铺设、建设消费扶贫地方馆1个约200平方米、扶贫专区2个约100平方米。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从积贫积弱的历史走来,时间轴的流变里,发生巨变的是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变的是扶贫人的使命和情怀。
征衣不解再扬鞭,踔厉奋发追绮梦
做乡村振兴“融合文章”:田区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确保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盘棋”、不脱节,让全面小康更有颜值、有品质。
——写好“政策”篇,筑牢返贫防线。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决不让扶贫政策有“断崖式降温”,逐步实现帮扶常态化。田家庵区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注重分类施策,对于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把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结合起来,及时为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兜住民生底线;进行动态化监测,充分用好村干部、行业部门、科技手段“三股力量”,持续推进常态化摸排,采取即时有效帮扶措施。
——写实“产业”篇,培育致富沃土。
做实产业,村美民富。四月春光,暖阳正好,在史院乡联湖村花卉基地,红色、黄色、白色的花竞相怒放,一丛丛美丽的花迎风轻舞,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目前联湖村花卉基地已达千亩,不仅广泛吸纳了周边富余劳动力,而且提升了乡村风貌,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注重将产业融合乡村风貌共同提升发展。在融合中,各村因地制宜,按照“农旅一体化、产品生态化、产业覆盖化”的主体农业格局发展,呈现产业融合、村美民富的新景象。
——写妙“文化”篇,提振精神风貌。
文化铸魂,小巷成诗。走进曹庵镇李桥村,粉刷一新的文明墙上,孝、礼、廉,村规民约与修砌一新的小花园相得益彰,村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受教文明熏陶。在乡村,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家风家训、忠孝礼廉内容纷纷上墙,乡村民俗浓缩乡愁。
乡村风貌提升,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群众“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为此,曹庵镇充分运用乡村小巷墙壁、三栏围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村民理事会公约喷涂上墙,通俗易懂的“文化墙”“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家风渗透到每一户家庭。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田家庵区依然勤耕不辍,逐梦前行!(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