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回不去”为“留得下”
——我市妥善安排在湖北务工贫困劳动力就业纪实
“年后我们就准时来上班了,厂里给我们发了口罩,上班前消毒双手,一天工作8小时,每月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不比在湖北差。”2月29日,寿县小甸镇筑城村贫困户王小萍正在镇里的依捷服饰里的缝纫机前,加紧赶制春节前接到的订单,工厂离她家只有3公里,“在疫情特殊时期,我们还能一边在家门口挣钱一边照顾家里的老人,真好!”
去年一年,王小萍和爱人一直在湖北省武汉市务工,她从事服装加工行业。受疫情影响,两口子暂时都不能返回湖北务工,给脱贫后的家庭带来不小的影响。“两口子的收入决定了他一家的脱贫成色,如果不及时解决他们的就业,影响的不仅仅是脱贫的成色,很大程度上会有返贫的危险。”小甸镇去年共有6名去年在湖北的贫困劳动力,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当地党委、政府未雨绸缪,就近联系园区企业,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在湖北务工的贫困劳动力。
“公司年前订单就积压了很多,按照政府统一安排,第一时间恢复生产!”小甸镇依捷服饰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吸纳20多名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其中的大多数已返岗。
积极联系当地企业把贫困劳动力就近“留得下”,是淮南市妥善安排在湖北务工贫困劳动力顺利就业的一大抓手。与此同时,开发一批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因疫情暂时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把贫困劳动力就地“留下来”,是又一“力作”。
在离小甸镇不远的炎刘镇李桥村,崔世旭今年在村里担任秸秆禁烧宣传员,不再撇家舍业,回到湖北省黄冈市务工。“在全县范围内,我们积极开发公益岗位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特别是疫情防治期间,又增加比如防疫宣传员、卡点检查员、卫生保洁员、公共场所消毒员、公共设施管理员等等,既增加收入,又调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寿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全县所有在湖北务工贫困劳动力在尊重其意愿的情况下,均通过就地就近,或联系周边企业,得到妥善安置,确保他们不因疫情影响而脱贫。
同时,我市立足工业城市优势,发挥园区、大型企业带贫减贫作用,把贫困劳动力就园区“留得下”,成为一大亮点。
中安联合煤化工园区由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合资组建,是安徽省和中国石化战略合作的重点工程,淮南市“一号工程”,有效填补了安徽省大型聚烯烃生产企业的空白,成为淮南市千亿级煤化工产业园区的龙头项目。年前从武汉返回的潘集区古沟乡聂圩村的陈政,在当地扶贫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在这里工作稳定,环境好、待遇高,还能照顾家庭,我很满意。”陈政打消了回武汉的念头,再也不为工作发愁。
据了解,全市去年有112名在湖北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分布在寿县、潘集、凤台、毛集、田家庵等5个县区,市扶贫办联合人社等部门精准指导、持续调度,所有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就地、就近、就园区实现就业,或有就业意向,安置妥当。与此同时,通过网上招聘,对接园区、企业,提供重点工程、项目用工岗位,开发疫情防控扶贫公益岗位等措施,全市已有1.7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外出就业、有序返岗。
“防疫期间,如何把贫困劳动力务工的问题解决好,对保增收、防返贫至关重要。”市扶贫办负责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淮南市要巩固已取得的1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脱贫的成果,同时要确保剩余的4046名贫困群众脱贫。接下来,我市将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对可能返贫的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在资金、项目方面也将向产业就业和防疫情、稳增收、防返贫倾斜,全力以赴将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熊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