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河文化漫谈(第一季) > 淮上神文化漫谈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上神文化漫谈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2/28 8:57:2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河文化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农耕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艺术文化等,也包括传统的神文化。淮上神文化表现出淮上先人对淮河生成和变化的思索,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现象,对淮河流域的人文和经济社会发展曾起到巨大的影响。

淮上神文化不是无源之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而且独具自己的特点。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于是就转向迷信和崇拜“神”或“天”,认为只有“神”与“天”才是支配和控制人类事物的主宰。淮上先人把大禹奉为神,认为大禹是天神,只有天神才有巨大的神力疏通淮河。由“天”到“天人合一”,证明了淮上先人的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大禹被神化了,像“女娲补天”一样,在淮河流域流传很多故事。他挥起神鞭劈开峡山口,又拖着神鞭赶往涂山,途中神鞭着地留下一道弧形痕迹,就成为清《凤台县志》中所称的月河。在怀远涂山脚下有一条小河叫小无河,传说是大禹毫不留情斩了外甥血流成河。这体现出大禹不仅神力无边,而且赏罚分明,六亲不认,以这种精神为民治水。淮河流域有不少禹王庙、禹王宫,人们缅怀大禹治水的业绩,祈求大禹保佑苍生。

淮河流域过去多地有三官庙,庙中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先人把水与天、地并列为神。因为淮上人家依水生存,水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敬水为神。同时,先人认为,龙主宰行雨,龙若发怒洪水就会暴涨,这样又把龙作为神来供奉。淮上神文化中,有关水与龙的内容成为主题,这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淮河沿岸有很多龙王庙,有很多与龙有关的地名,有很多龙的传说,据说每个村庄的水井都有井龙王,似乎到处都有龙神的身影。传说上古时期,东海龙王孪生黑、白二子,受天帝之命到淮水安家,小白龙选在李咀孜附近的深水中,名曰“白龙潭”,小黑龙选定凤台县黑石山下的营穴定居,名曰“黑龙潭”。后来,人们在黑石山上修建顺济龙王庙和祈雨亭,敬奉龙神祈盼风调雨顺。至今,民间仍有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小白龙探母的传说,每年的这一天,小白龙都要流着眼泪去探望老母亲,这眼泪洒下就是雨水。小白龙不忘母爱,恪守孝道,为世人做出了榜样。

在白龙潭下游不远处,有一石坝子古渡,古渡河下有石滩,就是传说中的石龙。“石龙过了河,常家江山没人夺”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当年,淮河上下有72条石龙过河,这些龙脉都是奔常家,军师刘伯温算知以后,便问常遇春,你如果做了天下该如何治理,常遇春笑答:“我要是做了天下,叫天下人都姓常。”这话气恼了刘伯温,他设法钉住了石龙,断了常家的龙脉,这样才由朱元璋做了皇帝。故事纯属编造,但警示后人,本事再高不可狂妄自大。

淮河水流通达千里,水上船民与水的关系更加密切,俗话说:“跑马行船三分命”,他们便十分敬崇水神,以求安全。在很多商埠码头,都有大王庙。大王就是水神。传说河中有“金龙四大王”,船民要生存,就要祈求大王保佑。旧时,寿县正阳关是水上重镇,码头上就建了四座大王庙。河南的船民和洪泽湖的船民,在这里分别有自己的大王庙,只要船到这里,定要到庙里拜大王。而且,每家的船上都有一个“神楼子”,供奉观音和大王、财神、灶神,每次经过凤台峡山口和怀远荆山口,都要烧香拜神。

神的落脚处是庙。过去,淮河两岸有很多寺庙,有的地方在1公里内,就有三四座庙。这些大、小庙宇中,敬奉着各种不同的神,如孔子庙、城隍庙、土地庙、火神庙、药王庙、财神庙、灶神庙、兽班庙等。看每个庙里的神,却是不同人群心理上的一种寄托,认为拜了神,就会得到神的保佑。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市大通的窑神庙,在淮河流域独树一帜。淮南煤矿从九龙岗、大通最早开采,过去称煤矿为煤窑,矿工下窝底生命没有保障。1941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向矿工集资修建了窑神庙,用封建迷信手段榨取矿工血汗。新中国成立后,矿工们不再迷信,留下这座窑神庙,成为淮南煤矿开采的历史符号。

淮上神文化犹如海纳百川,表现为神的多元文化,既有儒家的神,也有道教、佛教的神,由此对社会面的影响很广,并深深扎根于思想文化之中。乡村人家的中堂上,悬挂着“天地祖先堂”就是“天人合一”的体现。人们把祖宗当着神,同天、地一样崇敬,以尽自己的孝道。还有很多与神有关的民俗,一直在民间流传。

神文化虽然有不少封建迷信的消极因素,但是应当看到它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神文化宣扬公平正义,宣扬慈善仁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并引导人们行善积德,以社会公德要求自己,进而促进社会文明。同时,在当今远离封建迷信的新时代,应当利用神文化,发掘旅游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淮上很多风景区已经做得很好,但这种资源取之不尽,有待进一步开发。(石山)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