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感慨地说:“活着活着,人就变得麻木了。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什么样的都有,心就变得坚硬了,感动也越来越难得了。”而我想说的是,正因为虚假的多了,愈发显得真诚的可贵,正因为经历得多了,感动反而变得简单了。
正如屠格涅夫的小说《乞丐》里所写,有时候,感动一个人不一定非得给予物质的帮助,一句“兄弟”,一双伸出去的温暖的手,同样可以让人热泪盈眶。放眼我们的身边,世事倥偬,白衣苍狗,这一点却始终未变。与陌生人之间是如此,与熟人之间更是如此。
记得今年夏天,有一次,我与同事一道坐车外出。车子经过十字路口时,我们看到对面火锅店的小姑娘抱了两瓶矿泉水,匆匆跑到执勤的交警身边,将水放下,然后快步跑远。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很短,拢共也不过半分钟,可是我们觉得是那样美好,回来之后,迫不及待地要与其他同事分享。
另一次则是一个下雨天,我周末加班回家,在街上遇到一个环卫工人。可能是这雨来得太突然,他未穿雨衣,也未带雨伞。而我手中是拿着伞的,只是要不要与他共享,我稍微有些犹豫,担心就这样走过去会显得太过矫情。迟疑了片刻,我还是走了过去。雨伞很小,只够挡住他半边身子,肩膀以外的地方仍然无可避免地被雨淋到,他却憨厚地笑了,感激地冲我说道:“谢谢你了,师傅。”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没来由地让我心里一暖。
师傅是我们这儿的口头语,但凡成年的陌生人之间都能以“师傅”互称,就跟有些人喜欢管不认识的人叫“老师”一般。我忽然有点庆幸,庆幸自己将伞与他分享。
如果说,来自陌生人的感动通常需要借助一个画面、一件事情,那么家人、朋友之间的感动则有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味道。老朋友、老同学久不见面,总觉得有些陌生了,可是电话里、微信上轻轻一句“你还好吗”的问候就能让人泪流满面,让人感动很久。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随着年岁的渐长,我们身上背负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候也会深感无力和无助,心里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与谁去说。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希望心里在乎的人与自己一同分担忧愁和劳苦,却希望他们能多一分理解与包容。当我们感到疲倦的时候,听到的是“辛苦啦”而不是“你为什么那么没用”。
有了理解,有了包容,心中便有了力量。哪怕在外尝尽白眼,回到家,推开门,耳边响起父母的唠叨,妻子的叮咛,心便暖了。那种感觉,仿佛一扇门、一扇窗,将生活的尘霾挡在了外面。纵然屋外雨雪霏霏,屋里头依旧温暖如春。(潘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