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文字相遇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输入,即读书,武装自己的头脑;另一种是输出,即写作,影响别人的头脑。无论哪一种,文字都是一面镜子,始终照见自己的灵魂。
小说,很多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那里有他的情感在,有他的经历在,有他的思想在,有他的喜好在。任何一部作品,不可能完全没有作者自己的痕迹,只是多与少的区别罢了。人不可能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事物产生共鸣;也不可能活灵活现地写出仅靠想象而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科幻小说除外)。《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红楼梦》里,投射着曹雪芹的家族故事;《飘》里,有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影子。文学作品本身就反映着作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散文亦是如此。林清玄一生写了大量散文,有一次他妈妈问他:“我看你整天都在写,你是在写辛酸的故事呢?还是在写有趣的故事?”他说,辛酸的也写一点,有趣的也写一点。他妈妈说:“辛酸的少写一点,有趣的多写一点,人家要来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字里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他问妈妈:“那如果碰到辛酸的事情怎么办?”他妈妈说:“碰到辛酸的事情,棉被盖起来哭一哭就好了。”母亲的话深深影响了林清玄的写作,也深深影响着他的为人。他写的文字非常优美,让人感觉清新、灵动、温暖。他的文字,一如他的人。读他的文章没有负担,在体验美的同时,让人身心得以放松,精神获得慰藉,思想得到升华。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就是写人性的,文字是个外壳,思想和底蕴才是风骨。记得一位作家说过:“文字所承载的使命,最终目的是警示世人,启迪后人,传承文化,而非宣泄小我。散文的意境,最能体现出作者自身的气度、学养、阅历、性情。想要写出好散文,作者就要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包容万物的气度,慈悲高尚的心灵。”作家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使命感,才能写出温润的文字,才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文字,是一面镜子。无论是读还是写,都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喜欢写什么样的文字,最终照出的是你自己的灵魂模样。当我最初输出文字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感觉自己的想法见诸报端很是兴奋。但当我发表了近二十万字的散文后,我变得心存敬畏。我开始认真思考输出文字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也开始更加审慎对待自己的输出内容。
我热爱写作,同时也想提醒和我一样喜欢文字的同行者,慎重对待文字,敬畏文字!因为,那是一面镜子,光可鉴人!(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