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从鲁迅文学院学习归来,朋友沫沫打来电话,他让我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我说,北京之行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原来自己就是一只井底之蛙。我告诉他,对于写作,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我该选择放弃,还是坚持。
最终,沫沫给予了我这样的评价:“看来你对文学的爱只是一种虚伪的表象。”
我非常清楚,关于写作,我此时真实的状态是处在一种颓废的局面,不自信占领了思想全部。自卑、孤独、空虚、畏惧,在心灵深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说实话,于我感受生活的美好,很多时候都与读书和写作似乎有着很大的关联。沫沫的话,说得我愧疚不安。
因为家境贫寒,在上警校前,我完整读过的课外书屈指可数,其中《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以至于后来的创作蕴含了太多的朴素的哲学思考,如朴素的文境氛围、情怀和善良,带有泥土的汁渍与芳香。
二十多年前,上警校的那年,安徽遭遇了多年不见的旱灾,我家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1000多元的学费,父亲借遍了所有的亲戚也未能凑齐,最后还是父亲的一位老友出手相助,把家里买猪崽的钱拿了出来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那些年,在学校,一身警服包裹了我的自卑,因为除了警服,我实在没有别的衣服能穿在外面。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图书馆是我躲避自卑的又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还记得,学校阅览室是一幢三层小楼,处在学校的东北角,粉红色的外墙,给人温暖的感觉。小楼的窗户下面,植着蔷薇,每到春来,鲜花怒放,围墙变成了花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学校没有晚自习的时候,我总会躲在里面看书,那些时光里,我爱上了唐诗宋词,那些美妙的意境,让我深醉其中、流连忘返。
记得在第三学期,我在《安徽青年报》上发表了短文《唐诗之美》。我开始贪心了,准备在毕业前夕把阅览室里的《唐诗三百首》全部手抄下来。有一次,我趁图书馆熄灯前,偷偷地躲到了卫生间。猜测着管理员已经走远了,便拿出事先备好的蜡烛,点燃后继续抄录唐诗。抄着抄着,迷迷糊糊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我被一阵声音吵醒。“还不快跑?”“注意点,楼梯口黑!”朦胧之中,我借着身后的火光,跑到楼梯转弯处,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声音里充满了呵斥的语气,我却听出了关心。
楼下的四周,飘荡着蔷薇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站在黑暗处,惊慌失措,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果不然,学校的图书馆被关闭了,图书管理员被分管校长进行了约谈,我的图书卡也被校方收了回去。好在这场火只烧毁了桌子,以及那本《唐诗三百首》和我快要抄完的笔记。
毕业前夕,我在学校传达室的专用信箱里收到了一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内有彩色插图和注解。扉页上写着:赠给仇学生,一个爱读书的未来警官。
这个读书的故事,让我刻骨铭心。关于这段经历,我从女儿上小学一直讲到了她读大学。
深夜,女儿给我打电话,探讨各自的写作状态。我说,我想放弃了。女儿说:“老爸,你的散文写得真好,今后你写的文章一定要投给报纸杂志社,你的作品,有的比我看到的一些作家写得还要好。你不知道你已经很优秀了,我在大学图书馆里无意间发现你的书时,你知道我的那份激动心情吗?还有,你忘了你跟我说过的在警校读书的故事了吗?总之,你不能放弃。”女儿的一番话,说得我热泪盈眶。
晚上,在小区里散步,想着一些心事,想到沫沫一针见血的批评,想到了女儿的鼓励,想到在北京一起学习的夏同学说过的那句话:“关于写作,我们要弄懂为什么要写作,写作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所居住的小区,要比二十多年前的母校大得多,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围墙处植满了蔷薇。宁静的夜晚,抬眼望去,星光璀璨,风过处,纵横交错的蔷薇枝蔓发出沙沙的声响,我想明天应有个好天气吧,来年的春天,满墙的蔷薇该是开得更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