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叮叮当。”儿时的记忆中,经常有一些匠人在农村走街串巷修锅补盆,这些敲敲打打的声音,成了记忆里特殊的音符。
小时候,生活条件有限,家家都精打细算,锅破了盆漏水了,大多舍不得换新的,修修补补又可以用上很多年。来我们村补锅盆的几乎总是同一个人,我记得他姓周,大家叫他小周师傅。周师傅是外地口音,年龄跟我哥哥差不多大,手艺却不含糊。无论是破了的铁锅还是铝盆,到了周师傅手里就像病人遇着了好郎中。
周师傅总是拿起要补的锅或盆,端详一阵,然后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地敲打,边敲打边转动锅盆。他补锅盆的样子格外认真,就像拿着一件艺术品,一点点地修,一点点地琢,直到完工。修补完毕,周师傅常常让主人家把修好的锅盆盛水试试,原本漏水的锅盆补过之后滴水不漏,所以我们村修盆补锅的活儿基本被他承包了。
周师傅补锅盆时,我们小孩子常常围在旁边,一边玩石子,一边看周师傅修补。那些被周师傅修好的锅盆,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看着那些锅盆上修补的痕迹,不禁想到一个词语——岁月留痕,那上面既有周师傅补过的痕迹,更有时间留下的印记。
后来我去外地念书,偶尔回村,还能看到周师傅挑着担子四处补锅盆。只是人们口中的小周师傅变成老周师傅了。周师傅的手艺越来越精,业务也拓展开来,从铁锅铝盆到各种塑料器皿,周师傅补东西,没有一样不是精益求精。母亲常说,周师傅补的东西又便宜又耐用。
周师傅以修补锅盆为乐,后来还买了个小收音机,边听广播边修补,倒也惬意自在。我也常常感慨这些老匠人不容易,而在周师傅身上我也看到了匠人匠心。
前几年,周师傅回去带孙子,不再出摊,我们村里就再也没有人来补锅盆,补锅盆的事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有次在外地的一个小巷口,我偶然看到了一个补锅盆的手艺人,正在敲打着一只铝盆。于是就想起那补了一辈子锅盆的周师傅,想起了那被他曾经敲打过的岁月。(赵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