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文学淮军”征文(第五季) > 道路越走越宽广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道路越走越宽广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1/27 9:30:5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那是一条不断延伸人们美好愿望的路。路面宽阔,可容四辆公交车并行;中间和两侧辟有绿化带,繁花绿植点缀其间;路边矗立着一根根灯柱,夜晚灯光熠熠;如今已成为蚌、淮、合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它,更是四通八达。

路两旁是楼房鳞次栉比的一个个村落,那坐落于高塘湖畔的魏嘴村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因此,常常用脚步丈量那条路的我有幸成了它变迁的见证人。

有着苦难生活阅历的父亲曾经告诉我:他年轻时去九龙岗赶集行走于田间阡陌,费时费力,十分不便。后来人们于荒野间踩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道旁有一片一人多高的芦苇荡,土匪常常出入其间,拦道打劫、杀人越货的事司空见惯。直到新中国成立,乡政府组织群众挖渠修路,这条路才初见雏形。

我记事时那已是两挂牛车对面行驶可以错得开的土路,路边绿杨挺拔,渠水潺潺流淌,路南路北寥若晨星的庄子都是清一色的土墙草房。我住的老屋坐北面南,狭窄矮小,十分简陋,以至于成年人进门不得不低头弓腰。离此西行三华里便抵达我的母校高塘小学。在那里,我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我还清楚地记得,是宫老师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绘声绘色的讲析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在我为写作速度不快而懊恼时,又是他以木工耗时一年打下的家具放在水塘里浸泡半年而不散的故事来安慰、鞭策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鼓励,食不果腹的我走在那条坎坷不平的土路上才会打起精神。我还清楚地记得,是张和泽老师对《草船借箭》背景资料的介绍让我爱上了四大古典名著。在我受别人影响欲辍学时,又是他承诺带我报考淮南二中并解决我生活上的所有困难,直至他在调往他校后还来信给予我劝勉。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教诲,衣衫褴褛的我走在那条雨雪泥泞的土路上才不会感受到苦累。我还清楚地记得,是胡成昌老师对高尔基当学徒坚持文学创作故事的生动叙述使得我对写作格外痴迷。在我面对停课学农动摇信念时,又是他督促我多读多写、坚持不懈。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关爱,瘦骨嶙峋的我走在那条烟尘飞扬的土路上才会有聆听树叶喧哗,细观溪头鱼跃的好心情……

我是多么希望那条路能够变宽变长,拓展家乡人的梦想啊!

可是直到我上了中学,它依然是那副老样子,灰头土脸,小家子气。我依然行走于它的脊背上。与过去不同的是次数减少,行程加长,由每日往返四趟改为每周往返两趟,由对它的局部丈量变作全身丈量。淮南二中,也就是后来的淮南十四中,当时的师资队伍可谓人才济济。它距我的老家约有十四华里,每周六上午我心急火燎地沿着那条土路赶回家,匆匆忙忙地备好一袋白米和一瓶咸菜,又踏上那条土路迫不及待地返回学校,那里的老师太让人敬重和依恋了。我的中学老师啊,同我的小学启蒙老师一样,既是教我做人、传授给我知识的良师,也是我人生路上的贵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倾心扶持,我才会在那条毫不起眼的土路上走得从容淡定。

那条路的首次质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片石和砟子取代了泥土,雨雪天再也不用为泥陷土沾发愁了,可偶遇风狂雨骤路面仍会被冲出坑坑洼洼,路段依旧是西至九龙岗东到高塘湖畔,村民要去湖对岸走亲访友或对岸的人要来九龙岗赶集只能靠仅有的一条渡船,“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况也时有发生。是时我已在公社文化站任职,经常骑着自行车在那条路旁走村穿户,眼前的瓦房、平房取代了过去的土墙草房,人们丰衣足食,已无饥饿之虞。

随着国人前进步伐的加快,横亘于我心中的那条路终于有了惊人的巨变。21世纪的一个夏季,已从教育界跨入新闻媒体的我和同事,带领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小记者从青岛乘旅游大巴返回淮南,大伙儿兴致颇高,一路上谈笑风生。车至高塘湖,从桥上飞驰而过,我发现桥与公路连为一体,桥下碧波荡漾,网箱纵横,捕鱼捞虾的人正忙得不亦乐乎。直至行驶到老屋后面我才闹明白: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那条路,它全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两侧遍植草木,中间辟有花坛。那夜我辗转不眠,为路的变化、家乡的腾飞,雀跃不已。

2020年春节前夕,我同孩子们回乡祭祖。年近古稀的我面对再次加宽的路面和别墅般的农民新居,不禁百感交集,浮想联翩,仿佛看到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前赴后继的英勇悲壮,看到中国道路灿烂辉煌的美好远景。(王立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